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4:39:3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4分)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小题。(8分)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③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 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④簟(diàn):竹席。
小题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小题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小题2:D
小题3: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皆为四句七字,故为七言绝句。
小题2:
“觉”解为“醒来”, 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
小题3:
二人对景物的态度相同,借其抒发的情感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习题。??
贺新郎读史
1964 春?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是)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硚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含义
? 不过几千寒热:_____________?
? 骗了无涯过客:_____________ ?
? 盗跖庄桥流誉后:?___________? ?
2.从人类进化、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看,下列诗句所指的含义是:
? 人猿相揖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铜铁炉中翻火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中的“铜铁”能否写成“铁铜”,为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一句中的“陈王”指的是谁?从句中的哪些词上可以看出毛泽东? ? 对他持有怎样的态度?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词题为“读史”,诗人写历史,重点放在哪些历史上?这些历史中,又重点写了哪些        ? 内荣?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词56字,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历史。这是高度的时间浓缩的艺术。指出词人用哪几个
? 字成功地浓缩了时间。?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寒热:寒暑,春秋,即;无涯:无数,很多;流誉:名声传播
2.远古人从猿人分化出来;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3.不能。这里指人类的发展演化,人类学会青铜制器在前,使用铁器在后。
4.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毛泽东对他是肯定的、赞赏、歌颂的,从”。
5.重点放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写阶级社会,重点写阶级斗争。
6.“揖”“磨”“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由此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见到了苏武庙里的古祠、高树。
2.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销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被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内容丰富,字字渗出“悲”来。请说出此联表达了“悲”的哪几层意思。(4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离乡遥远之悲 ②漂泊年久(“万里”、“常作客”)之悲 ③年老多病(“百年多病”)之悲 ④孤独一身(“独登台”)之悲
小题1:颔联极写秋景。“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从而表达了悲凉的心情;“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江景,“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传达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诗句抒发了诗人沉郁悲凉的感情,表现了雄浑、悲壮的意境.


本题解析:
小题1:①、②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③、④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只答出①②没有答出③④,或只答出③④没有答出①②,只给2分。
小题1:能分析“落木”“长江”特点,得2分;答出“人生短暂”、“悲凉”、“时光易逝”、“悲壮”、“苍凉”、“壮志难酬”等任两点,得2分,答出一点只给1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