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选做)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很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一通。“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叙述了波普的独特,“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这些矛盾的叙述,让人对波普产生好奇。
B.小说开头描写波普乐此不疲忙碌的情形,突出了波普的勤奋,表达了我对波普的赞美欣赏之情,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铺垫。
C.波普原来在街上却不招人喜欢,被人们视为傲气、懒惰,后来被哈特等人接纳,被认为是和他们一样的好汉。这说明波普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D.小说的结尾,“我”追问波普先生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说明“我”并不理解波普的变化,“我”仍然希望波普还是原来那个爱和“我”说话的波普。
E.小说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情节,详尽地描写了波普转变的心理过程,为读者展示了波普的人生转变,也展示了作者的非凡的洞察力。
(2)“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具有诗人气质,后来变得嚣张,令人害怕;众人眼中的波普傲慢、无用、不受欢迎,后来变成了英雄。
②这种不同表现了理想世界(儿童世界)与现实生活(成人世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3)①“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的形像。?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
③第一人称“我”的使用,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意思符合即可)
(4)从追求精神(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实际)(现实)。
可悲:是对现实的妥协。
①消失了理想和诗意的生活,工作就会失去情趣性,尽情想像的创造性就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
②波普本来一直都在抗拒命运,最后我的追问触发的他的愤怒,招致臭骂,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诗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愿提及的伤痛,一个遥远美丽的梦,“做有名字的东西”是对现实生活不得已的妥协。(大意符合即可)
可喜:生活的压力需要每一个人面对现实。
①虽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
②波普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作为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的时候,他不断地和现实发生冲突,最终在经历了生活的变迁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他开始做有名字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大意符合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相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据袁崧《宜都山川记》载:秭归是屈原故乡,是楚子熊绎建国之地。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秭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上,经过很长一段急流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看见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身沿着这山峰右面驶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这儿完全是一条窄巷,我到船头上,仰头上望,只见黄石碧岩,高与天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一特点,先正面描写,然后通过写自己乘船感受,侧面突出了西陵峡的流急和滩险。
B.写西陵峡,作者在文中穿插了关于屈原的传说和昭君的故事,使西陵峡充满了诗情画意,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把从高空垂直而下的岩石比喻为惊叹号,从一个角度写出了巫峡山势的险恶,形象的比喻,给人带来了紧张与恐惧。
D.“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与“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都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透出作者激扬欢愉的心情。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巫峡时,抓住其“迂回曲折”这一特点,从而写出了巫峡的如诗如画的绮丽风光,营造出一种令人心往神驰的美的意境。
B.作者写西陵峡的顺序是:先写泄滩,再写青滩,后写崆岭滩。但皆是扣住“流急”、“滩险”这一共性来描写的。
C.“江津”号驶进西陵峡中,作者写其“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这从正面写出山水的险恶,突出了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
D.“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云蒸霞蔚”是说景物灿烂绚丽,是上文的结语,“颇为壮观”是赞叹。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一个“垂”字,写尽了巫峡山势的特点——山如斧削。这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神思遐想的空间。
B.作者交代山岩上一片乡镇是很多长江领航人的出生地,意在告诉人们,这儿生活环境是蛮荒的,险恶的,启示人们要去改造它,建设它。
C.“前面两山相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遥相呼应了上文的“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中的“垂”字,但作者观赏景物的视角却是不同的。
D.作者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抓住各自特点,展现了长江三峡的风貌神采,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
参考答案:1.C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
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
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
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
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
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
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
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
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
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
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
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
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
“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
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
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
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违背了
多元化世界的现实。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
续发展和完整,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
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
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
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
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
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
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2010年1月7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
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
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
发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
然的结果。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
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
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
立发展的道路。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
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
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
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
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