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吕]普天乐? 滕 宾[注]
①柳丝柔,莎菌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②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注]滕宾,主要活动于元武宗至大到英宗至治年间(1308-1323)。至大年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中吕]普天乐》是滕宾写的系列失题小令,这是其中的第一、三首。
⑴填空:这两首小令中的“中吕”是 ??,第一首中“数枝红杏,闹出墙围”是从宋祁词《玉楼春》“ ”和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 ”的名句化用而来。
⑵这两首小令所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抒发的情怀却是一致的,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宫调名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
⑵这两首小令虽然描写的景物(春景—秋景)不同,但作者都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陶渊明生活的倾慕,抒发了一种不追求名利的隐逸情怀,作者将“蜗角名,蝇头利”等黄尘观念置于意外,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借陶归隐田园来抒写自己“归去来兮”的志向。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小题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小题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驿站秋夜难眠图
【小题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需要从诗作题目以及诗句“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诗歌鉴赏(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小题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小题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小题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小题1: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作者登上高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哀景,抒发了怎样的哀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辽阔、荒凉。由近及远。
2.描写夏天暴雨的景象: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芙蓉”和“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慨叹仕途风波险恶的忧惧烦乱与悲愤之情。
3.(1)哀景:“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
? (2)哀情是“愁”:①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②对自己遭贬谪的哀伤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小题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3分)
【小题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全家参与(1分),冒雨进行(1分),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1分)。
【小题2】比喻(1分)。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1分),突出了劳动的艰辛(1分)。
【小题3】“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2分);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很简单,把诗中相关语句翻译出来并加以概括即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都是具体表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笠是兜鍪蓑是甲”本句很明显诗歌比喻句,一个“是”字,表明了是暗喻:兜鍪与甲都是战斗工具,可见这个插秧也是个战斗;表达效果,应从战斗的艰辛方面加以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首先要考虑“唤渠朝餐歇半霎”这句话中的“唤”是“喊”义,而“渠”在古义中指“他”;同时,要结合诗下注释加以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