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八)
2019-03-15 15:00:5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吕]普天乐? 滕 宾[注]
 ①柳丝柔,莎菌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②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注]滕宾,主要活动于元武宗至大到英宗至治年间(1308-1323)。至大年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中吕]普天乐》是滕宾写的系列失题小令,这是其中的第一、三首。
 ⑴填空:这两首小令中的“中吕”是 ??,第一首中“数枝红杏,闹出墙围”是从宋祁词《玉楼春》“           ”和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             ”的名句化用而来。
 ⑵这两首小令所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抒发的情怀却是一致的,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宫调名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
 ⑵这两首小令虽然描写的景物(春景—秋景)不同,但作者都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陶渊明生活的倾慕,抒发了一种不追求名利的隐逸情怀,作者将“蜗角名,蝇头利”等黄尘观念置于意外,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借陶归隐田园来抒写自己“归去来兮”的志向。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小题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小题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驿站秋夜难眠图
【小题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需要从诗作题目以及诗句“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诗歌鉴赏(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小题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小题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小题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小题1: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作者登上高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哀景,抒发了怎样的哀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辽阔、荒凉。由近及远。
2.描写夏天暴雨的景象: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芙蓉”和“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慨叹仕途风波险恶的忧惧烦乱与悲愤之情。
3.(1)哀景:“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
 ? (2)哀情是“愁”:①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②对自己遭贬谪的哀伤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小题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3分)
【小题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全家参与(1分),冒雨进行(1分),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1分)。
【小题2】比喻(1分)。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1分),突出了劳动的艰辛(1分)。
【小题3】“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2分);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很简单,把诗中相关语句翻译出来并加以概括即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都是具体表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笠是兜鍪蓑是甲”本句很明显诗歌比喻句,一个“是”字,表明了是暗喻:兜鍪与甲都是战斗工具,可见这个插秧也是个战斗;表达效果,应从战斗的艰辛方面加以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首先要考虑“唤渠朝餐歇半霎”这句话中的“唤”是“喊”义,而“渠”在古义中指“他”;同时,要结合诗下注释加以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