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15:04:00 【

1、阅读题  吃太阳
吴克敬
(1)这是我眼见的一个故事。
(2)那一年,我到宁夏出差,借道游览西夏王陵,从银川城出来,不多会儿,就能看见横亘千里的贺兰山。不知是洪荒年代就有的产物,还是后来自然的变化,贺兰山下全是无边无沿的戈壁滩,那些分化成拳头般,或是碎成脚板般的各色石头,像是凝固了的大海,让人看着眼晕。可我发现,就在这不见一点绿草的地方,偏偏放牧着一群一群的绵羊,这让我睁大了眼睛,惊奇不已。
 ?(3)那一群群的绵羊在戈壁滩上吃什么呢?
  (4)带着疑问,我让汽车停下来,走着去看那云彩一般白嫩的绵羊群。对于宁夏的滩羊,我生活的关中,有着许多美好的说教,一说滩羊的肉嫩好吃,二说滩羊的皮毛柔软保暖……宁夏的客商,知道关中人对滩羊的喜爱,每年入冬时节,就会驮着滩羊肉,背着滩羊皮,到关中来做生意。我不敢说别的地方如何,但我可以说我出生的小堡子,上了岁数的人,无论男,无论女,家里情况好一点的,都会毫不吝啬地拿出积蓄来,为自己操办一件九道弯的羊皮袄。有了这一层原因,我更有了一探滩羊秘密的好奇。
 ?(5)探看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那一群一群的滩羊,在戈壁滩上放牧着,绝少吃得到绿色的牧草,它们一只一只,吐出红红的舌头,在被太阳晒得焦灼的石块上,贪婪地舔吮着!我不知究竟,去问放牧的汉子,身心有点慵懒的放牧汉子,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吃太阳。
  (6)牧羊汉子说得很不经意,而我却听得如雷贯耳。我在想,原来太阳是可以吃的。这个道理是如此的浅显,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千千万万,哪一种哪一类,不像贺兰山下的滩羊,吃着太阳。
  (7)太阳是万事万物的第一等营养。
  (8)舔食着石块上太阳的滩羊,从它们的嘴巴上会发出一种香甜的声音来,在那一刻,我呆呆地站在滩羊群里,充耳都是滩羊吃太阳的声音。我感到了心热,我抬起了手,在眼睛上抹了一把,我知道,我有两行热辣辣的眼泪,珠串一般挂在我热辣辣的脸上。
  (9)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康定的文学爱好者,我发现他们像我当时一样,眼里都闪烁着热辣辣的泪花。
  (10)对于我的讲座,有学员递上了纸条,他们是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一片一片,让我几乎应接不暇,我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其中一个问,“自古文人多骚客!从您的言语里,透出浓浓的人性,您是我们膜拜的神,请问您,文人的骚能到何境界?”说实话,这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我借着“吃太阳”的故事回答了他。我说我不知道骚客文人可以怎样“骚”,但我知道“太阳”的骚,文人怎么骚,都比不上太阳。接着我还说,我不是神,也反对别人称神,一切装神弄鬼的人都值得怀疑。但我以为文学可以为神,神圣的文学像太阳一样,是能够温暖我们,给我们营养的。
  (1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我想借用古人的这句话,改两个字说:“问世间文学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12)神圣的文学啊!是该拥有太阳的质地才好呢。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细节是文学的生命,有时候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就可以成就一个文学艺术品。本文就因“吃太阳”这个细节,在读者心中扎下了根。
B.文章插入作者与宁夏滩羊有关的生活回忆,表面上看打破了文章的叙述进程,实际上是再一次设置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也为后文蓄势。
C.放牧汉子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吃太阳”,是因为他觉得这是生活的常态,作为一个看惯农耕生活并早已参透生活本质的人,他无须郑重其事。
D.作者之所以认为“文人怎么骚,都比不上太阳”,是因为文人不仅缺乏像太阳那样持久的热情,更缺乏像太阳那样的恒心和耐力。

E、作者从一次出差偶遇的情景中获得启发,找到了文学的真谛,并化用元好问的诗句,以此表达对文学的顶礼膜拜,对文学青年的殷切期盼。
小题2:说一说第(2)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
小题3:当放牧汉子轻描淡写地说出“吃太阳”时,作者为什么“听得如雷贯耳”“感到了心热”并且“有两行热辣辣的眼泪,珠串一般挂在我热辣辣的脸上”?(4)
小题4:从全文看,文章题目“吃太阳”有何深刻含义?(6)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题匾“子冈楼”
徐城北
①我母亲姓彭,名雪珍,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笔名用的是“子冈”。她是苏州人,曾在著名的“振华女中”就读,1934年高中毕业。“振华女中”一直是苏州名校,今名“苏州十中”,是整个江苏省的中学示范校,这在今天是比“重点中学”还要高的荣誉。
②我上世纪80年代曾在苏州报刊写稿,后来该校领导给我写信,我便与学校取得了联系。学校的校舍特别美丽,有大片的草坪,有诸多庭园与楼阁。校舍所在地曾是曹雪芹的祖居,清乾隆六下江南曾居于此,江南三大太湖石之一的“瑞云峰”也伫立在校园内。我曾多次趁出差机会访问十中,渐渐感情越来越浓,因为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③那一年我又到苏州,新校长送我出校门时,指着隔壁很大的一所古典建筑说:“这是市政府新近修出来的,这个地点是你们家的祖业。你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而再往前——你妈妈家,考中了两位状元,他们是祖孙……”校长还告诉我,学校准备选取几座教学楼,以当年校友的名字命名,“你妈妈也是其中的一位,你回北京后,用毛笔写出来,一竖一横,然后寄给我……”我听后笑笑,深谢他的美意,但又不置可否。因为我知道,校友中的著名者极多,如费孝通、杨绛、何泽慧……其后才能轮到我母亲。在学校董事中,更有蔡元培等前辈。与这些人相比,我母亲“真不能算什么”,所以这话我听过也就忘了,没有当真。
④不料当年夏天放暑假时,校长从苏州打来长途电话,催问我这匾额究竟写了没有,并说学校趁暑假已经动工,要我赶快写出来,以特快专递寄给他……我这才当真,于是找出纸笔,又找出《中国书法大词典》,把不好写的几个字分别查看一下,看究竟如何搭配才算协调。匆匆写毕,寄出。随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⑤也真是巧,就在这时,我又与母亲初中时的母校上海松江二中接上了关系。松江二中是上海市的重点中学,同样鼎鼎大名。随后,我趁去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节活动的机会,到松江转了一圈。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我外祖父上世纪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那里的校长。学校刚刚举行过百年校庆,历届毕业生中的名人特多……
⑥参观后,松江二中的办公室主任亲自开车送我去苏州。到苏州时已近午。苏州十中校领导早就等急了,一下车就让我来个“急转弯”,让我回身去看刚才走过的那个通道——一边是“(蔡)元培楼”,另一边则是“子冈楼”。两楼之间是学校的大门。我仰望那“元培楼”上的字迹,校长解释说:“蔡先生的后代,直系子侄许多都不在世了,再往下人数更多,我们一不知道找谁,二不知道谁的毛笔字好,所以没办法,只能从字帖中集字……”而我写的那个竖的“子冈楼”,被“做”到三层楼的侧面,上首有“品戏斋”迎首章,下边是我的署名与名章。我写的另一幅横的,干脆就“做”到传达室的门边,与人等高。校长叫来学校管照相的人,让我在“子冈楼”下照相。
⑦半年后,苏州十中校长为了筹备百年校庆,带了几个人来北京,事先委托我找了几位我妈妈班上的老同学,都是1934年毕业的。学校带了苏州的土特产,松子糖之类,包装很鲜艳,大红的,与老太太们的白发对比很强烈。
⑧我插空还带领他们拜访了我的母校北京三中,从前叫北京男三中。它如今已有270年的建校历史,高擎着两面大旗:一是曹雪芹,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右翼宗学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这已经得到许多红学家的认可;二是老舍,他是1912年的毕业生,三中历来在人文方面出的人才多。
⑨中午,北京三中校长请客人在酒楼吃饭,吃的是北京小吃,包括炒麻豆腐、豆汁、焦圈。看得出来,苏州客人吃得直咬牙。席间,我代苏州校长发出邀请,请三中校长到苏州参加十中的百年校庆。完事之后,还可以顺便到上海松江一游……三中校长笑呵呵答应了,还说“你也一块儿去”。两位校长笑着闹着,就把这事“说定了”。
⑩您也许会问,人家学校不会自己联络吗?要你从中瞎搅合干什么?我看着两位校长的脸,能猜出他们的心理,干脆借着酒热,就把话说透了:“我就是无事忙——看见你们双方办学都很好,又不缺钱,找个理由每年都组织教学骨干到对方学校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这上头花些钱,等于是长期投资,肯定是值得的。”
⑾啊,我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母爱还在,我有我自己的母校,还有母亲的母校,母亲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这弯弯曲曲的母爱,真像连环套一样包围着我……退休的人了,没事儿自己找个乐儿吧。愿母爱能够笼罩更多的人心!
(选自2012.2.17《中国教育报》第4版 有删节)
小题1:第⑧段中横线处提到的老舍,其代表作有???(2分)
小题2:请分析第①段在构思上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作者为何说“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2分)
小题4:第⑥段中提到蔡元培先生,我们高二学过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冯友兰先生认为蔡先生的教育有两端:一个是?,一个是?。并简单地解释这“两端”的意思。(4分)
小题5: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6分)
A.第②段中提到的“瑞云峰”,这块北宋年间太湖的灵石,它因与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纲有关,被写入了《水浒传》。
B.作者的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上海松江二中的校长;作者的妈妈和他本人都考取了状元。
C.苏州十中培养了一大批名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作家杨绛、记者彭子冈等。
D.第⑦段划线句,在“红包装”和“白发”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土特产的珍贵和妈妈班上老同学精神的可嘉。

E、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北京男三中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
F、名人是一所学校的财富和骄傲,他们所具有的超群品质,更能励师生之志。但作者在本文中提及众多名人,有抬高他母亲声望之嫌疑。
小题6:文章的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血梯”①
王统照
中夜的雨声,真如秋蟹爬沙,急一阵又缓一阵。风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坐在惨白光的灯下,更无一点睡意,但有凄清的,幽咽的意念在胸头冲撞。回忆日间所见,尤觉怆然!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潇雨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争斗的人生,……真如古人所说的“忧患与生俱来”。
②昨天下午,由城外归来,经过宣武门②前的桥头。我正坐在车上低首沉思,忽而填然一声,引起我的回顾:却看几簇白旗的影中,闪出一群白衣短装的青年,他们脱帽当扇,
额汗如珠,在这广衢的左右,从渴望而激热的哑喉中对着路人讲演。那是中国的青年!是热血沸腾的男儿!在这样细雨阴云的天气中,在这凄惨无欢的傍晚,来作努力与抗争的宣传,当我从他们的队旁经过时,我便觉得泪痕晕在睫下!是由于外物的激动,还是内心的启发?我不能判别,又何须判别。但桥下水流活活!仿佛替冤死者的灵魂咽泣;河边临风摇舞的柳条,仿佛惜别这惨淡的黄昏。直到我到了宣武门内,我在车子上的哀梦还似为泪网封住,尚未曾醒。
③我们不必再讲正义了,人道了,信如平伯君之言,正义原是有弯影的(记不十分清了,姑举其意),何况这奇怪的世界原就是兽道横行,凭空造出什么“人道”来,正如“藐姑射的仙人可望而不可及”。我们真个理会得世界,只有尖利的铁,与灿烂的血呢!平和之门谁知道建造在哪一层的天上?但究竟是在天上,你能无梯而登么?我们如果要希望着到那门下歇一歇足儿,我们只有先造此高高无上的梯子。用什么材料做成?谁能知道,大概总有血液吧。如果此梯上而无血液,你攀上去时一定会觉得冰冷欲死,不能奋勇上登的。我们第一步既是要来造梯,谁还能够可惜这区区的血液!
④人类根性不是恶的,谁也不敢相信!小孩子就好杀害昆虫,看它那欲死不死的状态便可一开他们那天真的笑颜。往往是猴子脾气发作的人类(岂止登山,何时何地不是如此!),“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的话,并非苛论。随便杀死你,随便制服你,这正是人类的恶本能;不过它要向对方看看,然后如何对付。所以同时人类也正是乖巧不过,——这也或者是其为万物之灵的地方。假定打你的人是个柔弱的妇女,是个矮小的少年,你便为怒目横眉向他伸手指,若是个雄赳赳的军士,你或者只可以瞪他一眼。在网罗中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即连瞪眼的怒气敢形诸颜色者有几次?只有向暗里饮泣,只有低头赔个小心,或者还要回嗔作喜,媚眼承欢。耻辱!……耻辱的声音,近几年来早已进发了,然而横加的耻辱,却日多一日!我们不要只是瞪眼便算完事,再进一步吧,至少也须另有点激怒的表现!
⑤总是无价值的,……但我们须要挣扎!
⑥总是达不到和平之门的,……但我们要造此血梯!
⑦人终是要慷厉,要奋发,要造此奇怪的梯的!
⑧但风雨声中,十字街头,终是只有几个白衣的青年在喊呼,在哭,在挥动白旗吗?
⑨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雨如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的争斗的人生,……然而“生的人”,就只有抗进,激发,勇往的精神,可以指导一切了!……无论如何,血梯是要造的!成功与否,只有那常在微笑的上帝知道!
⑩雨声还是一点一滴的未曾停止,不知那里传过来的柝声,偏在这中夜里警响。我扶头听去,那柝声时低时昂,却有自然的节奏,好似在奏着催促“黎明来”的音乐!
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夜十二点。
(选自《片云集》)
[注]①本文写于“五卅”惨案后。②宣武门:在北平(即现北京)。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二段通过回忆,展现了北平街头爱国青年激烈演讲的场面,以傍晚“细雨阴云的天气”为背景,
渲染了凄惨的景象。
B.第二段中画线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热血青年奋力抗争却横遭镇压而冤死的无比悲痛的心情。
C.第⑧自然段用反问句式对青年抗争却脱离群众、乏人支持的局面进行反思,抨击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痼疾。
D.文章结尾,作者借助“好似奏着催促‘黎明来’,的音乐”的柝声,来表达自己对光明到来的信念,
意味深长。
E.本文运用较多的对偶、排比,使行文富有节奏感;同时,反复运用“这强力凌弱的世界”等句,使
文章前后照应。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以“血梯”为题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10分)
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记①
陈寅恪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注:
①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
小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_________
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2分)
小题2:文中的“精义”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对“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士人读书研究学问,由于能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因此得以发扬。
B.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大概能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于是得以发扬。
C.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大概为了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才得以发扬。
D.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只有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才得以发扬。
小题4:“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这篇碑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中国奥运第一人
(1)1932年7月8日上午。上海黄浦江畔。
(2)刘长春,这个正要踏上第十届奥运会征程的中国唯一的选手,踏着微微颤动的渡桥,登上威尔逊总统号。他回眸岸上,送行的人们挥动着红红绿绿的小旗,如潮水般向码头边流涌。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汇集成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江上船只都减速行驶,几艘货轮和客轮拉响了汽笛,向即将远行的健儿致敬。刘长春不由涌出两行热泪,心情十分激动、亢奋,可又是沉重、悲壮的。是的,偌大的中国,四万万同胞,第一次出征世界奥运会,仅仅派出他一个选手!自己的两肩,能挑得起这千钧重的国人期待吗……
(3)刘长春出生在大连一个寻常人家。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大连,小学里日本孩子欺侮中国孩子,中国孩子不能还嘴、还手。刘长春不干。每当中国孩子挨打挨骂时,他总是冲上前打抱不平,他力大如犊,常常打赢日本孩子。日本教师知道了,狠狠地打刘长春耳光,还把他提起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刘长春自己爬起来,不肯低头,苦闷的心情无以排解,就到操场上拚命地跑呀、跑呀。有些日本孩子想追上踢他,却怎么也赶不上他……
(4)刘长春14岁时,100米成绩已达到11秒8,400米成绩59秒。1927年,他的百米成绩提高到11秒。年底,他被东北大学录取为体育系学生。一次,与俄侨进行4×400米接力对抗赛,刘长春接第4棒时已经落后几米,可他急如闪电,竟然先于对手十多米到达终点,令俄国裁判目瞪口呆。1929年的一次中、日、德田径运动会上,他以10秒6的百米成绩名列世界前10名。这是当时世界上中国人百米成绩的最好名次。
(5)7月29日下午4时,在太平洋上颠簸了二十五个昼夜的威尔逊号,在数百华人的欢呼声中抵达洛杉矾港。刘长春乘上轿车,在美国警察的四辆摩托车引导和护送下,直朝唐人街开去。闻讯赶来的华侨华人排成近1公里的长龙,为刘长春欢呼,鞭炮声、锣鼓声、汽笛声、喇叭声冲天而起,场面十分壮观。许多热情的美国人聚集在奥运村,发现刘长春便欣喜地高喊: “China!”请他签名,围住他问长问短,刘长春久久难以脱身。当然,也有蔑视与嘲弄他的美国人,一家美国报纸登出了他的照片,照片说明是:“看看,这个小中国人明天如何跑法……”
(6)8月1日,第十届奥运会男子百米预赛正式开始。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整的刘长春直接参加比赛,被分在第二小组第四跑道。发令枪声一响,各国好手奋力冲刺,刘长春用尽全身力气冲向终点的红丝带,20米,10米,5米刘长春仍然跑在第四名。美国观众热情地欢呼着,给刘长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身体触及丝带的一瞬间,他奋力超过了前面一名法国选手。裁判报告他的成绩为11秒35。可惜的是,按照规定只有前8名才有资格参加决赛,而第8名的成绩为11秒02。
(7)刘长春千里迢迢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近月,到达洛杉矾第二天就得参加比赛,身体疲乏,无法正常发挥水平,竞与奥运决赛失之交臂,国人为之扼腕。
(节选自《安东尼奥?萨马兰奇》,有册改)
小题1: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插叙刘长春小时候的事情,突出了刘长春哪些特点?(4分)
小题2:文章第五自然段末尾,作者为什么还选用了一家美国报纸蔑视与嘲弄刘长春的材料?(5分)
小题3:刘长春只身远涉重洋参加奥运会,送行和迎接的场面热烈壮观,海内外华人及华侨的热情和期盼超乎寻常。对此你有何见解?(6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