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5:08:28 【

1、阅读题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4分)
小题2:精练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第三句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本诗最后一句用典,作者借汉喻唐想表达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了边塞防线荒凉艰苦的环境: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青海湖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概括特点2分、描述画面2分)
小题1:此句是边塞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黄沙”二字既是实景,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一点1分)
小题1:表现了守边将士们立誓破敌的斗志和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必胜信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这段曲词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一体。青山疏林、淡烟浓雾、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候秋天郊外的画面。
B.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都是莺莺眼里的景物,可以说这些景物是为情而设的,却又是随手拈来,自然贴切,没有一点牵强和雕琢的痕迹。
C.“无人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二是指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以景来写心理活动。
D.“听马嘶”,听到马叫声,却看不到骑马的丈夫。“无人语”与“听马嘶”两相映照,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古代诗歌鉴赏(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炼字典范,请对这两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
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写出
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适当给一点分即可)
小题1:“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象; “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书愤》,回答下面问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对这首诗中词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愤”的“书”做动词,书写。标题意为书写一腔悲愤。
B.“早岁”即“早年”,指诗人的青壮年时期。
C.“世事艰”指恢复中原之事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阻挠、破坏。
D.“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写出像《出师表》那样的名篇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是对现在的慨叹,后句是早岁的豪情,构成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B.颔联回忆两次不寻常的战争经历,是对“气如山”的具体描写。
C.颈联诗意悲凉,一个“空自许”的“空”字,包含多少人生的悔恨与沮丧。
D.全诗由慷慨到苍凉,沉郁顿挫,声情激越,愤慨之情充溢其间。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小题1: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3分)
小题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之意的,给2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给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一个“出”字,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或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