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5:08:2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句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
(2)比喻、双关:“一朵荚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羡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意对即可)
(3)最后三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鉴赏,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与诸子登岘山》是孟浩然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作者通过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中虽然流露出作者某些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但更表现出作者坚决不向权贵妥协的气概。
C.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五言诗,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诗人对整个从军过程做了详细地描写,比如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等。
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得顶峰”。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营造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的最初几年。
(1)分析词首句中“归鸿”“云碧”这两个意象的作用。(4分)
(2)词中的“催”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8分)(1)(4分)“归鸿声断”、“残云碧”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2分)“归鸿”和“碧云”在古诗歌传统中往往用以寄托羁旅愁思,这里借归鸿碧云表达的就是作者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和思乡之情。(2分)
(2)(4分)“催”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角声急促,催促黎明的到来,(1分)反映了词人因思乡而彻夜难眠的苦况。(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这首散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③,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③翠袖:此处借指歌女。
(1)“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这几句是否与主题无关?为什么?(3分)
?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的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2)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本题解析: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的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习题题。(11分)
春归?唐庚 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2)全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


参考答案:(1) 点题,交代季节。题目是春归,首联“春风”“苍然”照应题目,点明季节。(2分)总括全诗,领起下文。起句总写春景,东风骀荡,万物复苏,为下文景物描写蓄势。(3分)
(2)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2分)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榔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2分)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宦海浮沉、身不由己的惆怅和悒郁。(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