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A.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海水变酸的警告的原因之一。 B.从近10年科学家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海水才会变酸。 C.海水变酸虽然有其弊端,但对人类也有好处,它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 D.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它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的生长”是美国《科学》杂志的观点,不是伯纳尔的
小题:见第5段和第7段开头的表述。A项见“教科文组织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发出海水变酸警告的”;B项,第2段说“全球海洋正在变酸”,第3段说的是50年后会带来严重后果,而非“才会变酸”;C项偷换概念,应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对人类有利,而不是“海水变酸”
小题:通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海洋中二氧化碳长期的积累才会产生海水变酸的效果,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判断A项错误。B项的理由是“海洋具有很强的缓冲特性”,“海水真正变酸之前,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C项的依据见最后一段相关内容。D项的依据见文中最后一段相关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风干的名著
司葆华
①有关名著的改编缩写问题,多年以来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各种各样的改编本依然源源不断地流行坊间。这些改编缩写本,其数量之多,简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网打尽之势,纷纷冠之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国名著学生读本”,还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读手册”等,名目繁多,如乱花撩眼。
②我认为文学作品尤其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至于用戏剧、影视等其它艺术形式表现,则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改编缩写之举便有违常理。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
③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文学名著必须维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汤,必须原汁原味,我们爱读《红楼梦》,因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发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改写者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看似无关宏旨其实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无谓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尚不能改动,更遑论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别的不说,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们在作品里营造的那种境界,流淌着的那种诗性语言,依样画瓢都学不像,更不要说什么改写了。
④我想起了有阵子对京剧的改造。据说,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能叫年青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韵,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动感摇滚。这种被改造后非驴非马的东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倒是和时下名著的遭遇惊人相似。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温吞,乏善可陈。这类东西不可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会严重地败坏读者原本不错的胃口。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名著,还不如小时候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⑤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生,无疑适销对路。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文学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阅读文学名著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文学名著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组合,改编后质就会产生变异和退化;
②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改编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维持原貌;
③文学作品意蕴丰饶,改编后引不起阅读欲望,倒了读者胃口。(意对即可)
2.①阅读改写的名著虽然有时能满足一时之需,但不能给读者留下真正有用的东西;
②要想提高文学艺术方面的素质,只有阅读文学原著,通过长期的浸润和熏染来实现。(或:不能急于求成去阅读那些短平快的名著改编读本,而要去认真读原著,长期接受浸润和熏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多年以来,医生和家属对待癌症患者大多采用这样的态度,即向患者隐瞒已得癌症的实情,这种做法医学上叫做“保护性医疗”,其目的在于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但是北京肿瘤医院新设立的康复科主任张宗卫大夫却主张实行“公开性治疗”。
我们可推知下文要论述的是(?)。
A.医生和家属如何采用“保护性医疗”
B.“保护性医疗”的好处的具体表现
C.张宗卫大夫之所以主张实行“公开性治疗”的原因
D.“保护性医疗”的弊端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片段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保护性医疗,然后话锋突转“但是北京肿瘤医院新设立的康复科主任张宗卫大夫却主张实行‘公开性治疗’”,可见前面只是在做铺垫,换句话说就是在造势,真正要进行论述的是“公开性治疗”。故选项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3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这篇微型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在列车的一节车厢中瞬间发生的故事,对标题“在柏林”的意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列车是从柏林开出的,车上乘客同是柏林人。
B.车厢里发生的事情反映了柏林人民的遭遇。
C.德国战争狂使世界人民也包括本国人民深受灾难。
D.希望引起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诸多联想。
2.以下描写能反映战争给人民的身心带来重创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1.A
2.B
3.缓慢、平静、寂静。
4.面对不幸遭遇,他只能无可奈何,而悲愤之情更见深沉。(意对即可)
5.周围的人受到很大的震动,各人内心都有无声的波澜。(意对即可)
6.激发读者对穷兵黩武的战争表示极大的愤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远祖更可能在中国
①广西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研究小组对柳江人洞的堆积物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铀系测年法,首次对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
②这意味着,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生活在华南地区。这一结果使东亚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
③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方法。
④去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他们于3.5万年至2.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强调说:“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新方法。”
⑥“用基因研究的结果推测人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铀系测年法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因而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而来。”黄慰文补充说。
⑦王危说:“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有望揭开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之谜。”
1.有关对东亚人的祖先的研究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危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很有可能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而是非洲人。
C.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那些研究者推测得出的,尚缺乏科学的依据。
D.由于受到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3.5万年至2.9万年前的非洲人根本不可能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2.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解剖学上柳江人具备了现代人的特征,因而可以被推测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王危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对柳江人的头骨化石运用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获得的。
C.铀系测年法由于可以检测到最远数十万年的时间,因而在“第四纪”的研究中被认为比碳14测定法更为可靠。
D.基因研究法虽然也被一些科学家应用于古人类学研究中,但毕竟是间接地运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类的进化过程,其结论的完全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3.有关古人类出现年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发现,柳江人的头骨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甚至更早。
B.王危的研究成果仍然不能完全推翻“非洲起源”学说,还有待于包括年代学在内的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来证实。
C.柳江人可能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因而不可能是在3.5万年前至2.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而来。
D.中国的科学家运用铀系测年法找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很可能就在中国的直接证据,据此揭开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之谜将为期不远。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先认为柳江人生活的时代距今不超过3万年,是因为碳14测定法有其局限性。
B.在王危的研究成果公布之前,较流行的观点是现代东亚人起源于迁移而来的非洲人。
C.即便东亚人的祖先是在3.5万年前至2.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的,但非洲人在基因上同东亚人也不可能有太多一致的地方。
D.基因研究者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北京人”,说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在研究资源方面尚存在缺失环节。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本题解析:
1. A(B.是中外的科学家而不只是“美国的科学家”;C.“尚缺乏科学依据。”错误,基因研究也是科学方法之一,只是角度不同而已;D.“由于受到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原文没有提及。)
2. B(不是对“柳江人的头骨化石”的测试分析,而是通过“对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年代测定”)
3. D(还应借助于“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不能只根据铀系测年法。)
4. C(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个基因研究的成果说明非洲人在基因上同东亚人很接近)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成语的使用》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