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给新闻材料拟正副标题。
据《组织人事报》9月21日报道,今年,上海市政府将和香港政府互派政府公务员在对方机构任职工作,学习和借鉴国际大都市政府机关运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据了解,上海市为了提升公务员的国际化素质,人事部门将以强化科学行政决策能力为重点,继续推进MPA和EMPA的课程以及法律、WTO一般规则和现代行政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创新能力。另外,上海市有关部门将积极选派一批外语好、专业素质高的青年人才,通过友好城市交流等渠道到海外的政府机关、大企业和国际组织中去工作。
为这段新闻拟写引题和主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引题:扩大交流,加强培训主标题:上海不断提升公务国际化素质
B.引题:取长补短,提高能力主标题:沪港将互派公务员
C.引题:培训公务员,上海出新政主标题:沪港互派出国研训
D.引题:沪港互派出国研训主标题:上海将大量外派公务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可先从主标题入手,这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材料第一句说的是沪港将互派公务员,这是整段新闻材料最重要的信息,而且拟标题时应包含沪港两方,不能只提上海。因此主标题可拟为:沪港将互派公务员。确定主标题以后,再从相关信息中概括出引题。引题的作用是放在主标题之前,用简明的文字引出主标题。由材料可知,互派公务员的目的是整段材料的第二大信息。材料第一句和第二句对互派的目的做了具体说明,如“学习和借鉴”“为了提升”等。纵观四个选项可知,B项的“取长补短,提高能力”对公务员互派目的的概括最为简洁完整。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外婆的军礼
陈东亮
1951年秋的一天,外公全家赶往利津洼。外公左手提着一点可怜的“家当”,右手拽紧外婆的胳膊,8岁的母亲和6岁的大舅紧随其后。那是个“秋老虎”仍然肆虐的上午,他们孱弱的身躯被阳光舔舐出一轮轮的汗水,衣服夸张地贴在后背上。
“是在河南孙口上的船,”母亲有天晚上告诉我,“你外婆的头发乌黑,齐了腰身。在上船的前几天,她寻过死,刚把自己挂到房梁上,准备蹬开凳子时,你外公忽然就蹿出来,抱住了她。”
外公外婆相识于1940年,当团长或者营长的外公领着部队在山东临淄驻扎,因为受伤住在外婆家里。外婆家是经营玉器瓷器的,比较富裕。不久,在家里一片不敢声张的反对声中,外婆跟着伤愈的外公闯进了军营。
外婆穿一身旗袍,手上戴着玉镯,在土黄色的部队中很是扎眼。她没有嫁妆,戴着外公采来的满头鲜花,举行了婚礼。
外公在战士们的簇拥下,胸前是耀眼的红花,先在外婆耳边说了句什么,接着后退几步,“啪”地给外婆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不久,外公被派到济南,做“地下工作”。外婆领着母亲和大舅,也跟着去了济南。外公靠着写信、裱画为生,其实门面就是临街而设的一张桌子,是我党的一个接头地点。
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时候,外公不见了踪影。为预防炮弹袭击,外婆领着大舅和母亲藏到四腿垫高了的床下。床上放着桌子、板子和棉被,只要是能用上的东西,全部放到了床上。战斗进行了好几天,吃喝拉撒全在床下。? ?
外婆将孩子们揽在怀里,捂着他们的耳朵,听着炮弹尖锐地滑过和瞬间轰炸的声音,身子随着母亲和大舅的阵阵战栗而哆嗦。
母亲说,她恍惚记得有流弹不知从哪里飞了进来,落在她们面前,就在床前,哧哧冒着烟……外婆瞬间冲了出去,她抱起那个流弹迅速掷到屋外。但那个流弹并没有响。
母亲那天给我说的时候,用毛巾拭着泪。“后来,后来呢?”我问。母亲哽咽了一会儿,接着给我讲了以后的事情。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外公冲进了家,拽起他们就跑,当时济南已经解放了。有战友告诉了外公,上面要抓他,有人告密说外公给国民党没少干“坏事”。 外公说,这当然是诬陷,但是却说不清楚,他们跑回了老家河南台前。
在老家的三年里,外公终于有了“一滴水融入大海的感觉”。但是,他后来接到一封电报:李长安,速离家。外公隐隐感觉上面要来老家逮他了。
在关键时刻,外公某位没署名的战友,冒险搭救了他。不知为什么,外婆当天就有了轻生的想法。外公晃着外婆,大声喊着让她清醒,要努力地活下去。
母亲说,在孙口上船后,外公一直抓着外婆。船靠岸时到渡口买点东西,或者晚上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他就让母亲和大舅牢牢抓住外婆的头发。
外公说,你们抓紧她的头发,她就不会跳河。她会担心把你们带下河的……那天晚上,母亲说着说着,用力攥了下拳头,满脸是泪。
1957年,外公在老家台前被划成了“右派”。舅舅当时成绩很好,总是第一名,却被勒令退学。外婆拽着舅舅找到学校,不仅没有结果,还和外公前后拴在一起游街。
后来,家里实在挨不下去了,外婆便卖了珍藏的玉镯,开始做点小生意。主要是贩卖一些花布之类,后被人举报。
公社里派人来敲院门的时候,外婆砸开土炕,把布塞了进去。让母亲坐在上面哭。母亲说,当时外婆用力拧了下母亲的腿,那种痛让人记一辈子。
1978年,外公去世八年后,被摘掉“右派”帽子。外婆见人就絮叨外公的一些趣事。外婆去世前两年,有点间歇性的痴呆和迷糊。
我过年去探望的时候,外婆忽然说了句让人非常惊诧的话:我是李长安,我会对你好的。她布满青筋和皱纹的手半握着,给我们忽然行了一个军礼。小孩子们哈哈大笑,母亲却流了泪。
母亲给我讲这些的时候,是今年的春节除夕。那天晚上,我搀着母亲站在阳台上。随着声声尖利的哨响,各式的礼花在空中炸响、闪烁。那一刻,母亲忽然笑得很灿烂。?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外公一家赶往利津洼的情景,着力突出了外公的无奈与慌乱;“秋老虎”的肆虐,更是让外公一家狼狈而悲哀。
B.外公在危难之际,得到自己战友的帮助,带着一家人外逃,一方面是因为被人诬陷却说不清楚,另一方面说明外公为人交友很好。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先在外婆耳边说了句什么,接着后退几步,‘啪’地给外婆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巧妙地揭示了外公的内心世界。
D.小说对外婆在家中有点儿间歇性痴呆和迷糊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外婆晚年的现实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为外婆感到悲哀的感情。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了外婆一生的坎坷经历,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军礼”,分别表达了什么意图?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外婆”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外婆”,可几乎一半篇幅在写“外公”。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表现手法和主题等角度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答C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A项给1分,答D、E不得分。
小题2:
①第一次写到“军礼”,是外公在军中娶外婆时,在众人面前给外婆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表明外公对娶外婆一事的郑重,这也是一个承诺。(3分)
②第二次写到“军礼”,是外婆在间歇性痴呆和迷糊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外公,给我们大家行了一个军礼,表明外婆晚年仍然思念着外公,这是一份执着的爱。(3分)
小题3:
①敢爱。外公受伤在外婆家养伤时爱上外公,并且跟随外公闯进了军营,头戴外公采摘的鲜花与外公举行了婚礼。②无畏。外婆带着儿女躲避炮弹时,一颗流弹飞来,外婆不顾危险抱起流弹就掷到屋外。③智慧。外婆做小生意养家,在公社派人来敲门时把布塞进土炕,拧母亲的腿让她哭,躲避检查。④倔强。在外公被诬陷而带着一家人逃亡时,外婆选择自杀来与外公对抗。(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其他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4:
①从在小说中人物的关系看,“外公”和“外婆”是一家人,“外公”的命运对“外婆”的人生有必然的影响,所以对“外公”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上看,“外公”见证了“外婆”情感变化的过程,对塑造“外婆”的形象、表现“外婆”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
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外公”的慌乱、关心、劝导与“外婆”的倔强、无畏、智慧等互相映衬、相辅相成,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④ 从情节发展来看,“外公”身份背景的引入能更好地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⑤从主题上看,小说突出的是外公外婆两人爱的影响和承诺这个主题,而“外公的军礼”是承诺,“外婆的军礼”是执著,二者都必不可少。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作者为外婆感到悲哀”错,应该是一份敬意;E项“耳闻目睹”错,只是“耳闻”没有“目睹”;A项“着力突出……慌乱”表述不当。
小题2: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构方面,起到前后照应作用。内容方面,则是用于烘托人物形象。
小题3: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4: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从中任选两点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理想的限度
李书磊
在鲁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有一点特别地触动我,即他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这在茅盾等人的小说中也描写过,后来竟至于被定评为“小资产阶级的三分钟热度”:这说法显然就带点轻蔑了。相比之下,我们还是觉得鲁迅的检讨最清醒、最诚恳因而也最彻骨。在当前社会转轨、世事纷纭之际,鲁迅的论说引发了我们作为知识者对于自身心理不无痛苦的思想。
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说他们在革命前热烈地拥护革命,既等革命真的到来了,他们又觉得与自己的理想相去太远,难以接受并因此而自杀。“凡有革命以前的幻想或理想的革命诗人,很可有碰死在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上的运命”(《在钟楼上》)。鲁迅的论断平静而又冷峻,他表现出一种无情的历史主义:“现实的革命倘不粉碎了这类诗人的幻想与理想,则这革命也还是布告上的空谈”(同上)。他认为诗人的血乃是革命真料性的必要证据,而同时他对这殉于理想的诗人却又并无轻薄之意,他称赞他们的勇气(《革命文学》),说“他们有真实”(《在钟楼上》)。鲁迅在这里达到了对历史悲剧性的深刻领悟,达到了对于矛盾着的悲剧角色的同样的欣赏。他似乎是已经圆满地解决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问题。
然而,前人的解决并不能代替后人的解决,在张扬并且追求自己理想的时候,每一代知识者都难逃精神磨难。比如说我们面对的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它的方式和方向越来越违拗我们的倾向和趣味,它所带来的种种堕落和异化越来越使我们对它生出抵抗之心,我读许多作家的批判文学常常会生出深切的同感。但是,这个我们今天如此不满的时代恰恰是我们当初热切盼望的。十多年前看到北京街头第一幅广告画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我相信只有这广告画所代表的一切才能真正送走那个满街标语口号的可怕年代;而当今天满眼广告的时候,我对这种笼罩一切的商业化氛围却又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正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下鲁迅对叶赛宁和梭波里的评说才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
我想知识分子由于长期的书斋生涯和精神生活,往往会对社会的纯粹性有一种苛求,会对现实变得隔膜而过敏,会要求理想和现实严格的对应。他们常常会否定现实的客观性与自然性,看不到历史的展开是一个不受人控制的过程。事实上历史从来就不是对理想的模拟,理想只不过是对既成的历史事实的命名或者意念反动而已。理想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活动、一种审美,人们应把理想限定在精神生活的范围之内;可以把理想作为评判现实的思想尺度,却不可以将其作为要求现实的实践标准。即使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某种理想实现过程的现实实践,它与这种理想也仅仅是相似而已,而且这种相似之中还往往包含着无数的变异和背离,甚至这种相似本身也不过是一种难以确定的主观认定。历史无比丰富也无比复杂,充满了曲折、“诡计”和戏剧性,远超出人心和人力的掌握之外。
涉及到哲学思辨我们这些常识者也许会词不达意,但有一点我心里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我们这些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应从理想的专制下解放出来,站在现实的水平上与现实对话。目前最主要的是认可现实的演进逻辑,对历史的必然过程和必有内容报以会心,怀着坦然的心态对这堪称异己的早期商业化时代,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鲁迅说:“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全集》1981年版10卷336页)这“婴孩”乃是我们内心的期待与依恃。——如果这也算理想的话,我们仍可自称为理想主义者。
小题1:第一段中提到“茅盾等人的小说”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谈到“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不超过25字)(3分)
小题3: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指什么?“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又是什么意思?(4分)
小题4:文章题为“理想的限度”,那么作者认为知识分子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呢?(请根据原文分条简明概述)(4分)
小题5:在当今“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里,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坚守理想?结合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不认同,也可以认同,当然也可以在认同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字数控制在70字以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作用:知识分子的理想常常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也常作为作家的题材,同时与下文的鲁迅作比较,突出“我们”对鲁迅的检讨的认识。
小题:鲁迅深刻领悟了历史悲剧性,并欣赏矛盾着的悲剧角色。
小题:(1)在这种心理背景下: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热切盼望逐渐成为现实的时候,对一切都被笼罩上了商业化感到强烈的不适。(2)警惕自己不要忘了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是难逃精神磨难的。(或:反省先前对社会的理想是不是只是“布告上的空谈”)
小题:(1)理想是既成的历史事实的命名或者意念反动。(2)理想是一种心灵活动、一种审美。(3)理想是作为评判现实的思想尺度。(4)理想是内心的期待与依恃。
小题:作者的观点,(1)应从理想的专制下解放出来,站在现实的水平上与现实对话(2)认可现实的演进逻辑,怀着坦然的心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3)保持内心的期待与依恃。(观点鲜明,言之有理,符合语言表达的要求,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斌
①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②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③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④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⑤《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⑥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⑦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⑧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⑨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⑩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D.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