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小题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小题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4分)
小题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小题2:
这是陈与义在“靖康之难”,避兵于巴陵,借居在一家小园中,春寒袭来,为花木忧心而写下的一首诗。首句写出时间、地点,“日日风”三字,写出“倒春寒”。二句用倒装句法,写“春寒”带来的灾难。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飘零了,未曾开放的蓓蕾不吐蕊了,新花嫩叶萧瑟了,这怎能不使“园公”害怕呢!至此,深深被一种凄凉愁苦的情调所笼罩。然而,三四两句,诗人等峰一转,写出一个振奋人疏的情景:“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妖嫩的海棠,不惜鲜红花朵受到寒风冷雨的侵凌,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了。花开花落,本不受人的思想支配,但诗人在这里给它以人格化了,“独立濛濛细雨中”,赋于它以感情,认为海棠花在此时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昂扬挺拔,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人把海棠刻画得如此生气勃勃,原是表达自己的情怀的。诗虽写的是雨中之景,却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气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虞 美 人?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1:上阕“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妙?简要分析用得妙的原因。(5分)
?
小题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此句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5分)
小题2:(1)情景交融。起笔点染景物,体现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
(2)衬托。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用乐景写哀,起到 “倍增其哀”的效果。(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词中,诗眼、词眼往往是动词或者形容词,本句中最好的是“藏”这个词,这个词既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愁绪之多,也含蓄写出了作者愁绪由来已久,层层堆叠,繁多杂乱,无法排遣的情形。作者化抽象为形象,化空洞为具体。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点评:炼字类题目的答题规范一般有三步:指出“炼字”的所在,分析所涉及的手法,分析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小题2:(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点评:难度不大,本词的艺术手法至少有两种是很明显的,一是比喻,二是反衬。都很容易看出来。尤其是末尾处的“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一句,学生可以根据色彩断定,景色描写为乐景,而此时作者的情感是愁绪满怀,因而断定为“乐景衬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折 桂 令 ? 微 雪
无 名 氏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①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
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②不够烹茶。
注:①蠹:蛀虫;蛀蚀,损害。?②陶学士: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曰:“党家应不识此?”姬曰:“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后“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小题1: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
小题2: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 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
参考答案:
小题1:(1)运用比喻、拟人,描写细小的雪粒撒落在台阶上,就好像蛀虫蛀蚀过一样;在寒冷的北风中,雪粒调皮地钻进屋帘。雪粒随风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作者从这些细微处描写下雪的情景,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小题2:①“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中,有对贫苦百姓的怜悯与同情 ;
②“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中,有对农家丰收的喜悦(或渴 盼);?
③“数片琼葩,点缀槎丫”中,有对雪景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安贫守己的怡然自得。
④最后两句有对风雅之士的调侃,表现出作者高雅的闲情逸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小题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本诗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既然诗人是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是否更恰切?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写秋风秋雨初定,雁群频飞,渲染秋意,寄寓乡思;颔联借他乡叶落,寒夜孤灯,烘托诗人的孤单凄楚;颈联写小园空寂,寒夜滴露,与僧为邻,更突出孤单寂寞的心境;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落和忧愤。
小题2:①“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②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总之,“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的手法赏析的题目,题干给出了答题的方向,情景的关系,结合全诗分析什么景,什么意境,什么情感即可。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考核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此题主要考核炼意,主要是“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
(2)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场景(晨猎图),“浅草”“红旗”“白马”,写出环境色彩的艳丽,“分围”“向日”“迎风”,写出场面的宏大。(分析2分,概括1分)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作用2分)
(2)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形象概括2分,分析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