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三国演义》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望梅止渴”就是其中一例。请简述“望梅止渴”的故事。(5分)
?
?
?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就反复研究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异同,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我认为,似乎有一点人们都有所忽略,即中国文化究其根柢就是平民文化,而西方文化究其根柢则为贵族文化。 ?
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是不同的。在古希腊,有奴隶主、平民和奴隶,国家不是属于哪个家族,而是属于奴隶主和平民,只有奴隶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当时的知识分子不是奴隶,而是国家的公民,他在本能中就认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别人”的,同时还是“自己”的,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也有为国家负责的权利。这就使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异常明显的贵族性。……到了中世纪,教皇和牧师就是知识分子,因为政教是分离的,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只服从上帝,而不服从国王和官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智慧、“人”的幸福,但这个“人”不同于中国的“民”。中国的“民”指的是没有政治权利的普通老百姓,而西方的“人”是相对于宗教的“神”而言的。是包括贵族,并且当时是以贵族为主体的。……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我认为,恰恰是从现代主义开始,平民知识分子的作家才占了绝对的优势,但在这时,西方社会也民主化了。他们是平民知识分子,但却不是社会之外的、与国家无关的人。他们关心着自己,同时也是关心着人类。自然没有了贵族和平民之分,也就无所谓贵族意识与平民意识了。尽管如此,西方平民知识分子还是担心着文化的平庸化,尼采就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但他呼唤“超人”的出现。按照我的理解,“超人”就是平民出身的贵族,出身平民,但不能没有贵族的精神。?
作者说“西方平民知识分子还是担心着文化的平庸化”,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对?月?
贾平凹
①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②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缺陷了,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③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④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⑤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⑥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⑦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⑧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2.“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中的“谜”是指什么?这句话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13.请联系全文,分别概括出哪些事物是“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的。(4分)
14.作者最后对月说:“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作者究竟看见了世界什么?又看见了自己什么?(6分)
15.作者在文中把月亮比为“镜子”,其间又再比为“桂树”,比为“渊潭”,分别有什么含义?这样的比喻有人认为形象贴切,有人认为缺乏新意,你是怎么认识的?(6分)
4、阅读题
200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一样的渺小?张小失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
其实,画家已经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去拜访。
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地看见山头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
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选自2007年10月23日《侨报》)
16.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 “一样的渺小”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4分)
??
17.这篇小说中的禅师、画家和他的弟子分别象征现实生活中的哪三类人?(5分)
?
1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说明理由。(6分)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笔。它笔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
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
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塌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住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
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
菲再递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
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
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
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
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
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眷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
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络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夸年四月十号,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
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亍。微醺的缘
故.未厦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
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
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
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
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
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
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
气.可是掖在林问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问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
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
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
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彤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
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
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
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
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搞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
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
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可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
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羌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
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
之间,那团月亮,才蔓得夺目。
[选自《黑龙江日报》,2009年5月6日版]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在半梦半醒之间,有怎样的美景?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出来。(5分)
小题3:文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的含意是什么?请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