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温森特①一走进画室,迎面就扑来一股混杂着烟草、旧烟斗和油漆的好闻的气味。画室里面很宽绰,摆着画的画架散立在一方德文特出产的厚厚的地毯上。满墙都挂着习作,一个角落里放了一张老式桌子,桌前有一小块波斯地毯。北面的墙有一小半是窗户。书籍凌乱地放在各处,所有能放东西的平面上都是画家的画具。尽管这间显露出蓬勃生机的画室摆着满满当当的东西,但温森特可以感觉到其中的那种明确的秩序,而这来自毛威②的个性,它支配着这个地方。
毛威说:“我会尽力帮助你的。你带画来了吗?”
温森特说:“带来了。”
毛威一边看那些画,一边说:“你的画不对头,完全不对头。奇怪的是我以前怎么就没有看出来。”
“你曾经告诉我只要我画就能成为画家。”
“我错把粗野当成了力量。如果你真的想学就必须一切从头开始。那边煤箱旁的角落里有些石膏模型。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可以去照着它们画。”
温森特茫然地走到那个角落,坐在一只白色石膏脚前。好久好久,他头脑发木,动弹不得。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速写纸,可一笔也画不出,他转过身,……毛威已经轻轻打起鼾来。
一会儿,痛苦的感觉有点儿麻木了,温森特开始画那只石膏脚。几个钟头过去了,当他表哥醒来时他已经完成了七幅。毛威像一只猫似地跳起来,仿佛并没有睡过觉似地快步走到温森特身边。
“让我看看,”他说,“让我看看。”
他看着这七幅素描,连声说:“不行!不行!不行!”
他把纸撕碎,掷在地板上。“还是那么粗野生硬!难道你就不能照模型的原样画吗?你就不能明确地画好一道线条吗?”
“你所讲的话听起来就像美术学校的老师讲的,毛威哥哥。”
“要是你多上点儿学,你现在也许就知道怎么画了。把那只脚重画一遍,看你究竟能否把它画得像一只脚!”
他穿过花园到厨房去吃了点东西,回来后又继续在灯下画他的油画。夜晚的时光逐渐过去了。温森特照着那脚画了一只又一只。他越画越讨厌面前那令人不快的石膏玩意儿。等到朦胧的曙光悄悄爬上北窗之时,他面前已经画了一大沓。他站起身,心中异常烦闷。毛威又来看他的素描,结果又把它们撕成了碎片。
“它们一无可取。”他说,“绝无可取之处。你违反了绘画的一切基本法则。喏,把这只脚带回去吧!你得一遍又一遍地画它,没画好就甭再来。
“要是我再画,我就不是人尸温森特嚷着。
他把那只脚扔进煤箱摔得粉碎。“别再跟我说什么石膏啦!我受不了!除非没有活人的手脚可画了,我才去画模型哪!”
“如果你是这么看这个问题,那就算了。”毛威冷冷地说。
“毛威表哥,我绝不能忍受冷漠无情的法式约束,不管这法式是你的还是别人的。我必须按我自己的气质和个性去表现事物。我应当按我所看到的样子而不是你所看到的样子画。”
“我不愿再和你发生任何关系了,”毛威说,那声调就像一个医生在对一具死尸说话似的。(节选自欧文·斯通《梵高传》常涛译)
[注]①温森特,即温森特·梵高,荷兰著名画家。②毛威,温森特·梵高的表哥,画家。曾答应指导梵高绘画。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毛威让梵高画石膏,出发点是好的,他希望以此使梵高改掉粗野的画风。
B.梵高画不好石膏是因为他对石膏不感兴趣,从来没有去画过。
C.虽然讨厌石膏,但梵高在绘画上自有过人之处,所以才画得飞快,一会儿就画了七幅。
D.毛威的教学法是对的,但在因材施教这一点上做得不好。
E.毛威用“像一个医生在对一具死尸说话似的”声调对梵高说话,是因为他觉得梵高的想法无法理喻,这样画下去将永远无法成为画家。
2.毛威表哥认为温森特画得不对,那么毛威认为该怎样画才是正确的呢?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台湾诗人余光中高度评价梵高的艺术成就。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章体现了梵高哪些艺术主张?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这位被印度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
就在半小时以前,一个名叫拉姆·纳脱拉姆的狂热的印度教徒用左轮手枪向甘地连开三枪,子弹射进了他那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变得衰弱不堪的身躯。
甘地是在波拉宫的华丽花园中遇刺的。当时在场的有他的一千名追随者。他正带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塔前,这里是他经常做晚祷的地方。
甘地穿着平日爱穿的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他在离那座小塔几步远的地方遭到枪击。
甘地当即摔倒在地。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死前,他没有说一句话。然而,就在他遭到枪击前的一刹那间,他说:“你来晚了。”有的目击者认为,这句话是他说给凶手听的。
这名凶手一直站在花园小径旁,双手合十,做出印度教徒顶礼的样子。然而,他的手心中却藏着一支小口径左轮手枪。他向甘地连开三枪后,又开第四枪企图自杀。然而,这颗子弹只不过擦破了他的头皮。
枪声很像爆竹声响,片刻后,甘地的追随者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立即像发了疯似的扑向凶手。如果不是警卫人员及时用步枪和刺刀把他们隔开,凶手早就被撕成碎片了。随后,警方把凶手带到了保护性拘留所。
甘地迅即被运回波拉宫,放在一张床上。他的头枕在孙女的双膝上。过了一会儿,她对悲痛的人群——其中有印度总理潘迪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巴普(父亲)死了!”
这时,玛妮站立起来,又盘膝坐下去,坐在这位伟人的遗体旁——这位伟人为和平与人道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玛妮念诵起流传两千年之久的印度教经文。
圣雄甘地被刺的消息有如春风野火,迅即传遍了印度。消息传到了孟买,那里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一位吓得惊惶失措的穆斯林妇人喊出了她的千百万同胞的心声:“真主啊,拯救我们吧!”
在夜幕和迅速堆积的忧伤所笼罩的新德里,这个消息使人们走上街头。他们缓缓地迈着步子走上大街,离开摩肩接踵的市场,在波拉宫会合了。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那里,有的小声抽泣,有的号啕大哭,有人设法从高墙上爬过去,希望最后看一眼这位圣雄。大批军队赶来维持秩序。
当晚,在人民群众的一再请求下,终于让他们瞻仰了甘地的遗容。
波拉宫阳台的窗子被打开了,有人把甘地的遗体抬了出来。当遗体被安放在椅子上面对人群时,人们像潮水般涌向前去。明亮的探照灯光,照射着甘地满布皱纹的宁静的褐色面容。他那血迹斑斑的长袍,被人用一块白布遮盖起来。
在波拉宫内,悲痛和哀悼至少暂时弥合了印度各宗派间的分歧,悲伤把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族人融为一体。然而,忧心忡忡的人们因孟买发生暴乱而更加恐惧。他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就会陷入混乱。
小题1:体会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各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他们立即像发了疯似的扑向凶手。
(2)明亮的探照灯光,照射着甘地布满皱纹的宁静的褐色面容。他那血迹斑斑的长袍,被人用一块白布遮盖起来。
小题2: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巴普(父亲)死了!”(5分)
小题3:文章第一段在这则新闻中起什么作用?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其他诗人高明许多。李白乃以气夺人。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艺术技巧,不过是在气的统帅之下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已。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气的概念首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在《左传》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曹丕创作《典论?论文》开始以气论文。此后绘画、音乐、书法等领域也运用了气的概念。气是指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
读者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他最为不齿。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成为新的意象。海就是这样。自《诗经》开始,写海的除了曹操的《观沧海》之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并不多,写海而能写出海的气魄的,要推李白。在“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半壁见海日”这些诗句中,海与风、日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做大鹏。李白用以自比的大鹏,既不同于蓬莱的黄鹄,也不同于报晓的天鸡。那些鸟都丧失了自由,唯独大鹏可以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李白不甘心受礼教的约束,不屑于做一名皓首穷经的儒生,他甚至不屑于参加士大夫视为正途的进士考试,而欲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直取卿相,功成身退,依旧还他自由的身份。
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他笔下那种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李白的求仙、饮酒诗也曲折地表现了这种精神。他厌恶世俗,向往仙境,想在仙境中求得自由。
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等。
气壮,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这也是根植于唐代的。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有苦闷和忧愤,但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李白也经常写愁,但只要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愁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摘自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有删改)
小题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李白的诗歌以气取胜,但在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等艺术技巧方面并不比其他诗人高明。
B.李白的诗歌具有吞吐群星、包孕日月的豪迈之“气”,这和贯通南北中外、充满自信的盛唐文化密不可分。
C.在关于海的诗作中,李白能通过海与风、日的相互配合构成一幅幅壮观的图画,从而写出大海的气魄。
D.李白诗歌中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的大鹏形象,是作者渴望直取卿相、建功立业的自身形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