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5:38:47 【

1、单选题  下列句子,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整,不武(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之(敝:损害)
C、其乏困 (供:供给)? 朝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夫晋,何之有(厌:厌烦)? 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无复鸡人报晓——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迷惘,茫然
D.他生未此生休——卜:占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时煜将朱令赟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赟勿令东下。铉曰:“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煜曰:“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铉曰:“要以社稷为计,岂顾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煜泣而遣之。及至,虽不能缓兵,而入见辞归,礼遇皆与常时同。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声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太祖叹曰:“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初,李昉独直翰林,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军中书诏填委,铉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师还,加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
(节选自《宋史?徐铉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游:游玩,游览
B.通署中书省事?署:代理
C.辞理精当,时论能之?能:认为……有才能
D.见被毛褐者辄哂之?被:披,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檄乃汤悦所作?至于鞭箠之间,乃令人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B.煜以铉既行?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方求和解而复决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礼遇皆与常时同?失其所与,不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铉十岁时便能写文章,在南唐为官时因与宰相宋齐丘关系不好,又批评汤悦所写文书援引不当,遭两人诬陷而被贬谪。
B.徐铉奉李景之命巡察,到楚州时,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畏罪潜逃,徐铉追捕很急,令权贵对他刮目相看。
C.徐铉为解金陵之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后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受到斥责时刚正不阿,宋太祖赞之为忠臣,并希望他忠于大宋。
D.徐铉跟随军队出征太原时,军中需要撰写的诏书很多,但徐铉执笔写来,言辞十分流畅,内容精当,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4分)
(2) 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3分)
(3) 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3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1)徐铉不等朝廷批复就(当即)斩杀(“就当即斩杀而不等朝廷批复”亦可),因犯专擅生杀之罪被流放到舒州。(“俟”“坐”“专”、被动句各1分)
(2)这次前往不一定能够保证解救危难,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为什么要让他停止呢?(“济难”“奈何”“止”各1分。)
(3) 一天,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冠带”“疏”“约束”各1分。)


本题解析:1应为“交往,来往”。
2“侧目”应理解为“畏惧”。
3表转折(A前为“是”,后为“才”;B前为“因为”,后为“凭”;D前为介词,“和、跟”,后为连词,“和”。)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佳胤令滑。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公心怪之,判案如故。敬厉声曰:“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公稍动容,避席迓之。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公曰:“旨逮我乎?”命设香案。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①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 ,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尹犹见使臣乎倨:傲慢
B.当为我大车一乘具:准备
C.坐草场火狱系:牵累
D.九人,善捕盗者素:向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但请勿多取累吾官②輮为轮
B.①每见此邑人富好义②吾尝终日思矣
C.①吾令汝贷②请以秦之咸阳赵王寿
D.①公持砝码语章曰②今君亡赵走燕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 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
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佳胤任滑县县令时,两个自称锦衣使的强盗突然直入公堂,张佳胤虽然心生疑问,但一时难辨真假,于是判案如故。
B.正当张佳胤疑心渐重时,两个强盗凶相毕露,此时张佳胤对面危难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和过人胆识,成为他智擒强盗的重要前提。
C.张佳胤的计谋主要分两步完成:一是设计叫来了刘相这个关键人物,并暗示刘相成功找来了帮手,二是创造条件使自己的身体摆脱控制。
D.为了增加话语合理性,使强盗更加相信自己,张佳胤不忘“人总会考虑自己利益”这一常识,时时处处只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3分)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2分)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你们谋取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的缘故而看轻我自己的生命呢?
(2)等我们这些人骑上马离开,就把您释放了。
(3)高章稍微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趁机逃跑脱身。


本题解析:
小题1:系:拘系
小题1:A项,①连词,而;②介词,把。B项,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修饰。C项,①②都是介词,替。D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却。
小题1:①劫持尚未真正发生。②向对手示弱,防止强盗骤然加害。③欲擒故纵,获得强盗更加信任。④表现刘相不明真相。⑤设计摆脱高章的控制。⑥一般处理程序,危险已经解除。
小题1:张佳胤不仅仅靠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同时也靠站在自己表面的利益上来打动对方,因为对利益的考虑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常识,这样对手才会觉得他说的话合理,从而更加相信他。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所、即、以各一分。(2)俟、乃各一分。(3)稍稍、就、而各一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佳胤在滑县任县令时,大盗任敬、高章假装锦衣使前来见他。二人径直走上公堂的台阶,面朝北面站立,张佳胤心里对此感到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任敬厉声说:“这是什么时候,你这个县官就这么傲慢地对待朝廷派来的使臣吗?” 张佳胤的脸色这才略有改变,离开了座位来迎接他们。
张佳胤连忙命人退下迎见二人。任敬说:“有圣旨在身,恕我们不能施礼了。”张佳胤说:“是圣上下旨要拘捕我吗?”一面命人摆设香案恭迎圣旨。任敬在张佳胤耳边说:“不是拘捕你,是要抄没耿主事的家。”当时滑县有个耿随朝任户曹,因草场失火案而囚禁在监牢。
张佳胤心里十分怀疑,便把他俩请入后堂。这时任敬扣住张佳胤的左手,高章推着张佳胤的后背,一同进入内室,坐到炕上。任敬掀开胡子笑着说:“您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吧?我们从霸上来,听说您府库里有万两银子,希望您借给我们一用。” 于是同高章一起拔出了匕首,放在张佳胤的脖子上。张佳胤毫无惧色,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图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而看轻我的生命? 即便你们不拔出匕首,我一个孱弱书生又能把你们怎么样呢? 再说,你们既然自称是朝廷派来的使者,为什么轻易暴露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如果让别人偷看到了,可不是对你们有利的事啊!”两个大盗认为他讲得有理,就把匕首收进了衣袖中。
张佳胤说:“滑县是个小地方,哪能有这么多银子?”任敬拿出了他们的记事本,如数地说了一遍,由于知道他们掌握了内情,张佳胤就不再辩白,只是请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连累了自己的官位。张佳胤又反复给这两人讲明利害关系,讲了好半天,这两人说:“我们同伙一共五人,你应该给我们五千两银子。”张佳胤感谢说:“太好了,只是你们两人的钱袋能装得下这么多银子吗?再说你们又有什么办法走出我这衙门呢?” 两个大盗说:“你考虑得确实有理,应当给我们准备一辆大车,把银子装在车上,我们仍旧按照奉圣旨逮捕犯人的老规矩,给您戴上刑具,不准许有一个人跟从你,如果有人跟上来,我们就先刺死你,等我们骑上马离开后,就把您释放了。”张佳胤说,“你们要是白天押着我在大街上走,县城里的人必定要阻拦你们,即便杀死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好处?不如夜间行走方便。”两个大盗互相对视后,认为这个办法好。张佳胤又说:“府库里的银子容易辨认,这对你们也没好处。城里有许多富户,我想如数从他们那里借出这五千两银子,这样,既不会连累我这个县官丢了官职,你们也可以高枕无忧。”两个大盗更是觉得他的主意高明。
张佳胤吩咐高章传话,召小吏刘相前来。刘相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刘相到了后,张佳胤就对刘相编瞎话说:“我不幸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灾祸,如果被他们抓走,用不了几天就得死。如今锦衣卫来的官员很有能耐,能解脱我,我心里十分感激他们,我想准备五千两银子作为谢礼。”刘相吐了吐舌头,说:“哪儿去筹集这么多银子?”张佳胤暗中踩了一下刘相的脚,说:“我常见本城中的有钱人富而好义,我派你去替我借贷。”于是拿过纸笔,写上某大户应当出银子多少两,某中户又应当出多少,一共开列了九个人,正好凑足五千两的数目。这九个人向来都是捕盗的能手。张佳胤又嘱咐刘相说:“朝廷派来的使者在这里,这九位应当衣冠整齐地前来拜见,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了银两,就故意装出一副穷相。”刘相领会了他的意思,出了衙门。张佳胤取来酒食,自己还先动手吃喝,以消除这两人的怀疑,并且告诫这两名大盗不要贪杯,这两个大盗对他更加相信了。酒喝到一半,刚才张佳胤招呼的九个人各自穿着鲜亮的衣服,打扮成富翁的样子,用纸裹着铁的兵器,亲手捧着,陆续来到了门外,编瞎话说:“您所借的银两已经送来了,只是我们贫困,实在拿不出您要求的那么多银子。”一边说,一边还作出苦苦哀求的样子。两名大盗听说银子送到了,而且看到来人都像富豪的样子,不再怀疑。张佳胤命人取秤来,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库房中长几横放在后堂,二名役卒也跟着进来,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几,一个处于主位,一个处于宾位,而高章却紧挨在张佳胤身旁,张佳胤于是拿着砝码,对高章说:“你难道不肯为你的官长看看够不够分量吗?”高章稍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冲上前去,张佳胤乘机脱身,大叫捉贼。任敬起身去扑他,没扑到,便在厨房中自刎。人们活捉了高章,经严刑拷问,又获知王保等其他三名强盗,立即下令逮捕,三人已逃亡到了京师。张佳胤上呈公文,陈述此事,指挥使陆炳把这些强盗全部捉拿归案,并处以极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 题。
市隐斋记

? 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 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 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日‘我隐者也’而可乎? 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 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 贞佑丙子十二月某日,河东元某写。
(选自商务印书馆《遗山先生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得君作记?渠:他
B.谓初之士?机:机巧
C.肩以入市?胁:缩敛?
D.利嘴长?距:距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其以我故为?如吾衰者,其能久存乎
B.无不在?胡为遑遑欲何之
C.何不二价?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君归试言问之?吾骑马挟矢助战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简要叙述李生与娄公的关系及娄公的身份,点出写作本文的缘由,并为下文的议论作好了铺垫。
B.作者对小隐和大隐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小隐和大隐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而隐于何处是区分小隐和大隐的重要标志。
C.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这是,未必皆大隐。
D.篇末借韩伯休的故事,旨在把韩伯休与娄公对照,同时作者也指出命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1)信仰正道不坚定,(为了)不看见能够引起贪念的外物,使内心不乱。(信道、笃、可欲)
(2)(追求)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你怀疑什么呢?(夫、所以、焉、“何疑”倒装)
(3)言语,是身体行动的装饰,身将隐居,怎么用言语来装饰呢?(文、焉、疑问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