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5:38:47 【

1、阅读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持论快      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      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     无方:不行礼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不先儒所囿     不者,吾属皆且所虏
B.一情中有       夜则以兵围寓舍
C.扼腕谈        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祀之江上之延生佛舍  冰,水为之,而寒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  )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有五个朋友,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3分)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⑴(帆山子)读经书(古代经典)都能通晓(明白),终究不被(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⑵善于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推求(探究、探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旧事,往事。“迹”意为事迹。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几个词都可通过语境来推断其含义,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考到了考生灵活运用课内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
小题2:A介词,表被动; B助词,无义/助词,所字结构;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 D介词,在/介词,比
点评:本题命题不够严谨。选项中“所”的意义与用法严格的来说是一样的,都是所字结构助词, 而本题将二者区别对待,个人认为是不正确的。
小题3:①思想不受束缚,③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⑤衣着随意体现其不受束缚。②言其善谈,④言其为人节制、自尊、坦荡,⑥言其爱洁净
点评:本题题干所选信息很巧妙,考生要选出正确选项必须先理解“不羁”一词,所以本题既考到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更考到了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小题4:“呜呼,仁哉!”是作者赞叹江吟香的话。张冠李戴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小题5: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悉:全、都。通晓:明白。卒:终究。为……所……:表被动。囿:束缚。(2)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务:务必、一定。究:探究。以:连词,表目的。设教:实施教化。
点评:本题较好,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悉、卒、究。有固定词组:为……所……。两句话包含了多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之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叫书社。后借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者反 反:通“返”,返回。
B.晏子之家若是之贫也 若:像。
C.晏子辞辞:告辞。
D.是臣代君君民也 君:名词做动词,统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请以奉宾客
B.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是寡人之过也
D.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3:下面的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晏婴认为忠臣不应该越权做“代君君民”这种收买人心的事。
B.晏婴认为“筐箧之藏”是为个人得利,不顾百姓的不仁行为。
C.晏婴认为有饭吃,有衣服穿,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D.晏婴把自己比作愚人,把管仲比作圣人,认为愚人要比圣人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拒绝”。
小题2:A项分别是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分别是助词,的;代词,他。D项分别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指示代词,那。
小题3:晏婴并没有愚人比圣人强之义。他的意思是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会有可取之处。
附文言文翻译: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的事情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敢接受。”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虽然,犹有未树也
C.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太祖与袁相拒于官渡,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太祖得郃甚喜,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以众,从攻邺,拔之。从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军锋,以功迁平狄将军。别征东莱,讨管承,又与张辽讨陈兰、梅成等,破之。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围安定,降杨秋。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又破马超,平宋建。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通路。至阳平,鲁降,太祖还,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七》)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将军事矣去:失败。
B.郃军败快:加速。
C.征东莱别:分兵。
D.遣使郃节假:交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②郃计非也。
B.①与张辽俱为军锋②遂推郃为军主
C.①太祖与袁相拒于官渡②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通路
D.①为备将张飞所拒②刘备所惮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张郃屡建战功,堪称郭淮所说“国家名将”的一组是(3分)
①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 ②从攻邺,拔之?③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④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 ⑤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⑥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汉末年,张郃应征入伍,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部下担任军司马的职务。韩馥失败以后,张郃带兵投奔了袁绍。
B.淳于琼等人押运粮草驻扎乌巢时,曹操亲自领兵攻击淳于琼所部。张郃劝袁绍应该尽快带兵援救淳于琼,但袁绍却听信郭图的话导致全军崩溃。
C.曹操率领大军到汉中征伐张鲁的时候,派遣张郃带领五千步兵作为开路前锋。结果,人马一到阳平关,张鲁就献城投降了。
D.刘备驻扎在阳平关,夜间对驻扎在广石的张郃发动突然袭击,虽然没能攻克广石,却在混战中杀死了夏侯渊。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4分)
(2)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围安定,降杨秋。(3分)
(3)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 (1)(4分)曹公的营盘牢固,进攻肯定攻不下来。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我们也都要被他们俘虏(或“成为俘虏”)了。(重点注意“固”“拔”“见”“吾属”)?
(2)(3分)张郃跟随太祖到渭南击溃了马超、韩遂。包围了安定城,使杨秋投降。(重点注意“从破”的省略、“于渭南”的位置、“降”的正确意思。)?
(3)(3分)张郃出来,指挥部队稳住阵脚,众将都接受张郃的调度(指挥),军心这才安定下来。(重点注意“勒兵”“安陈”“乃”)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B项的“快”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快”是形容词“高兴、愉快”,在这里是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
小题2: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本题中,A项的“也”都作助词,表判断语气。B项的“为”都作动词,“担任”的意思。C项的“于”都作介词,引出地点、方位。D项,①中的“所”作助词,与“惮”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②中的“所”与“为”呼应,表被动。
小题3: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本题要求的是选出“直接体现”“堪称郭淮所说‘国家名将’的一组”,其中,郭淮所说“国家”是特称,特指当时的吴国,这是筛选信息的一个标准。而①是张郃归太祖之前的事,不在吴国;⑥是侧面表现,不是直接体现:都应予以排除。
小题4: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中,杀死夏侯渊不是同一次战斗中的事,故此项为错。
小题5: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小题中的“固”是牢固、坚固之意;“拔”是攻下、攻破之意;“见”表被动;“吾属”即我们。第(2)句中,“从破”是省略句,“跟随太祖到渭南击溃了马超、韩遂”之意;“于”表处所;“降”是使动用法,使杨秋投降。第(3)句中,“勒兵”是指挥部队之意;“安陈”是稳住阵脚之意;“乃”作副词,相当于“才”。
【参考译文】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县人。东汉末年,他应征入伍,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部下担任军中司马的职务。韩馥失败以后,张郃带兵投奔了袁绍,袁绍让他担任校尉,负责抵御公孙瓒。公孙瓒被打败后,张郃因为立下不少功劳,升任宁国中郎将。
太祖(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的时候,袁绍派将军淳于琼等人押运粮草驻扎乌巢,太祖亲自领兵攻击淳于琼所部。张郃劝袁绍说:“淳于琼等人一旦失败,那么将军的大业就完了,您应该尽快带兵援救。”谋士郭图却说:“张郃说的不对,我军不如进攻曹操的大营,曹操势必回救,这样淳于琼的危难不救自解。”张郃说:“曹公的营盘牢固,进攻肯定攻不下来。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我们也都要被他们俘虏了。”袁绍只派出一支轻骑兵救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太祖的大营,久攻不下。太祖果然率军大败淳于琼,袁绍全军溃退。郭图感到羞惭,他又再诬陷张郃说:“张郃为我军的失利而感到高兴,说话轻慢无礼。”张郃惶恐不安,就带兵投奔了太祖。
太祖得到张郃非常高兴,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分拨军队归他指挥,让他跟随自己攻打邺城,占领了邺城。张郃随同太祖征讨柳城的时候,和张辽一起担任先锋,因立战功升任平狄将军。张郃还单独领兵征讨东莱郡,讨伐管承,还和张辽等人一起讨伐陈兰、梅成等人,大获全胜。张郃跟随太祖到渭南击溃了马超、韩遂,包围了安定城,使杨秋投降。张郃、夏侯渊一起征讨盘踞在鄜城的贼寇梁兴和武都一带的氐族叛军,再次击败了马超的部队,平定了宋建统治的地区。太祖率军征伐张鲁,先派张郃统帅各路军马讨伐梁兴和氐族首领窦茂所部。不久,太祖从散关进入汉中,又先派张郃带领五千步兵作为前锋开路。大军刚到阳平关,张鲁就献城投降了。太祖率军回师许昌,留下张郃与夏侯渊等人防守汉中,抵挡刘备的进攻。张郃分兵率几路军马出击,迫使巴东、巴西两郡投降,他将两郡的百姓迁徙到汉中郡。接着,张郃又进军宕渠城,结果被刘备的大将张飞所阻挡,被迫退回南郑。太祖任命张郃为荡寇将军。此时刘备驻扎在阳平关,张郃驻扎在广石。刘备把一万多精兵分成十股,连夜突击张郃。张郃率领着亲兵拼死奋战,刘备到底也没有攻下广石。后来刘备在走马谷放火焚烧曹军营帐外围的障碍物,夏侯渊带军士前去救火,在岔道上遭遇了刘备的军队,夏侯渊被杀。张郃带兵返回阳平。当时,曹军刚刚失去了元帅,害怕刘备乘机进攻,全军都惊慌不安,夏侯渊的行军司马郭淮便命令全军说:“张将军是国家的名将,刘备也忌惮他。现在形势紧迫,只有张将军才能安定军心。”众人推举张郃为军中主帅。张郃出来,指挥部队稳住阵脚,众将都接受张郃的调度,军心这才安定下来。在长安的太祖知道了这件事,派使臣送给张郃节钺,让他指挥全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用尔。”因问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既至,不碑所       识:知道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不问宥:宽恕
D.二年卒,年七十五居:居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帝察慎密       毋俾前人独专
B.每诸学士谈论文艺母丧,特葬祭,遣中官护归
C.异日以为己地朕用尔
D.因问北伐事英奏,复给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
(2)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令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
(3)(他)个性诚信正直,也好规劝别人的过失,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权。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知道”是“识”的常见义,如“不识有诸?”“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中,“识”都是此意。B项,“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中,“渥”即为“优厚,深厚”意。C项,“帝知其冤,而宥其失”中,“宥”即为“宽恕”意。今言“宥罪”“原宥”的“宥”也是此意。D项,居,应为“停留,过了”。如“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中,“居”即为此意。
小题2:A项,同为代词,前者为他,指王英;后者为那、那些。B项,前者为介词,和,跟,同;后者为动词,赐予,给予。C项,同为副词,将要。D项,前者为介词,拿;后者为连词,因为。
小题3:A项,此项的错点比较多,“北征路过”应为“北征,凯旋,经过李陵城”,“担心日后起争端”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将石碑击碎”是皇帝的命令,原文只说“帝喜”,没说到“受到了皇帝的赞扬”。B项,“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原文没有“讥讽”之意,亦没有“怀恨在心”。C项,“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原文无此意。
小题4:(1) 3分。得分点:“发”“乃”各1分,大意1分。 (2)3分。得分点:省略部分补充完整,2分,大意1分。(3)4分。得分点:“直”“规”“柄”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读书。皇上考察他认真细致谨慎,令他与王直抄写机密文字。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进升侍读。
二十年(1422),他随从皇上北征。部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上奏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汇报。皇上很高兴他这么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中读书的人,朕将任用你。”便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帝亲征,他们一定远逃,希望不要穷追。”皇上笑道:“你是说朕黩武吗?”便对他说道:“军中有什么动静,听到了你即入奏。”还传谕宦官不要阻拦。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令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给予他们。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省亲归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海内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后,王英被进升为少詹事,被赐给麒麟带。母亲去世时,皇上特给予祭葬,遣宦官护送归乡。不久命他回来任职。正统元年(1436),命他侍奉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升为礼部侍郎。八年命他处理礼部事务。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一再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宽恕不问。第二年升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他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不断。他个性诚信正直,也好规劝别人的过失,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权。王裕后来积功升官为四川按察使。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