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①其有滞狱,并决遣之?②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以功进位上开府?④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⑤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⑥为建城邑,开设学校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4分)?(2)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3分) (3)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寇:侵犯。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例如:“民闻公命,如逃寇雠。”中“寇”的意思是“盗匪”;“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中“寇”的意思是“入侵者”。
小题2:良政:有利于民,为百姓拥护的政策。④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深受欢迎。①侧面体现。⑥直接体现。⑤体现有才能。②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良政可言。③凭借功劳得到晋升,未必是良政。
小题3:B原文中“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令狐熙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小题4: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语句应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安、嗣、毁顿”“祠”“次”“勒”“逐”“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定语后置句)”。
附【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他父亲劝诫他说:“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令狐熙从此才慢慢地吃饭了。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凭借功劳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在此之前,州县行政出现障碍,朝廷任命的官员大多不去付任,却把政务放在总管府里来办。令狐熙全部遣散了他们,并为当地修建城邑,开设学校,各族百姓感激敬佩,对社会风气极为称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既然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选项(? ?)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参考答案:1.B
2.A
3.A
4.C
5.C
6.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 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 武安 君为三公。 武安 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 武安 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 武安 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 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 时武安 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 武安 君代陵将。 武安 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 武安 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 申 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 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 武安 君, 武安 君遂称病笃。于是免 武安 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 安 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起迁为武安君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乃:于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 武安 君必为三公?④ 武安 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译文:??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译文:??
参考答案:1. C(怨:怨恨、仇恨)2.B(其中①②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③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④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⑤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3. 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4.(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往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
本题解析:: 1.C项的解释显然不符合语境。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矣”,联系全文,秦和诸侯之间在打仗,因此其中的“怨”显然是“怨恨”。 2.选择最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选项。3.原文是:秦王攻打邯郸,派白起为将,白起反对,没有执行命令,于是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称病(第3节)。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环肯。秦王并没有派人去请,而是赐他自杀。
参考译文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武安君得知停战消息,自有想法,从此与应侯互有恶感。
这一年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战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从此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采之欲遗(赠送)谁?②还顾(看)望旧乡?
B.①但(但是)为君故? ②何时可掇(收获)?
C.①少无适(迎合)俗韵?②山不厌(满足)高?
D.①桃李罗(罗列)堂前?②复(重新)得返自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先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超:越级
B.时辽事方急 急:着急
C.以左侍郎理部事 以:介词,凭、用
D.守敬且尔 且:副词,尚且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光启有志用世的一组是(? )
①累疏请练兵自效。
②由庶吉士历赞善。
③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④练兵通州,列上十议。
⑤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⑥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字子先,是上海的人。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并完全掌握其方法。
B.徐光启曾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虽然考虑采纳他的建议,但因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最终没有被采纳。
C.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而是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徐骥因主动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而被升为太保一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熹宗)没有。接着(徐光启)因病请假回乡。辽阳,熹宗下令起用他。
(2)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请朝廷加以,来使贪赃枉法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