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5:38:47 【

1、阅读题    李文定公迪罢陕西都转运使还朝,是时真宗方议东封西祀,修太平事业。知秦州曾玮奏羌人潜谋入寇,请大益兵为备。上大怒,以为玮虚张虏势,恐惧朝廷,以求益兵。以迪新自陕西还,召见,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文定从容奏曰:“玮武人,远在边鄙,不知朝廷事体,辄有奏陈,不足深罪。臣前任陕西,观边将才略,无能出玮之右者,他日必能为国家建功立事。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上意稍解,迪因奏曰:“玮良将,必不妄言,所请之兵,亦不可不少副其请。臣观陛下意,但不欲从郑州门出兵耳。秦之旁郡兵数为小册,常置囊囊中以自随,今未敢以进。”上曰:“趣取之。”迪取于橐囊以进,上指曰:“以某州某州兵若干戍秦州,卿即传诏于枢密院发之。”既而虏果大入寇,玮迎击大破之,遂开山外之地。奏到,上喜谓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及上将立章献后,迪为翰林学士,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由是章献深衔之。周怀政之诛,上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为参知政事,候上怒稍息,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悟,由是独诛怀政等,而东官不动摇,迪之力也。及为相,时真宗已不豫,丁谓与迪同奏事退,既下殿,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因更相论奏,诏:人俱罢相,迪知郓州。明日,谓复留为相。迪至郓且半岁,真宗晏驾,迪贬衡州团练副使,谓使侍禁王仲宣押迪如衡州,仲宣至郓州,见通判以下而不见迪,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或馈之食,留至臭腐,弃哿不与。迪客邓余怒曰:“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邓余不畏死,汝杀我公,我必杀汝!”从迪至衡州,不离左右。仲宣颇惮之,迪由是得全。至衡州岁馀,除秘书监、知舒州。章献太后上仙,时迪以尚书左右丞知河阳。上即位,召诣京师,加资政殿大学士,数日,复为相。迪自以受不世之遏,尽。辅佐,知无不为。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岁余,罢相出知菜州。迪谓人曰:“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 碌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辄有奏陈,不足深——罪:责怪,怪罪
B.由是章献深之——衔:记住
C.谓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矫:伪造,假托
D.竖子欲杀我公以丁谓邪——媚:献媚,讨好
2.下列句子中,表现李迪“忠直善谏”的一组是
[? ]
①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
②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③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④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
⑤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
⑥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璟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州知州曹玮上奏说羌人暗中谋划入侵内地,请求朝廷增派军队,预作防备。宋真宗非常生气,李迪当即指出曹玮不会谎报军情,劝皇帝满足曹玮的要求。
B.宋真宗想要立章献皇后,担任翰林学士的李迪多次上书劝阻,理由是章献皇后出身于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不能够母仪天下。
C.丁谓派为王仲宣押送李迪到衡州去,仲宣想置李迪于死地,李迪的门客邓余非常气愤,一路跟随李迪前往衡州,李迪因此得以保全。
D.李迪重新为相后,尽心辅佐皇帝。但是后来又被罢免了相位,贬出了京城。他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感叹自己缺少知人之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A
4.(1)把曹玮的奏章拿给李迪看,询问他事情的真实情况,想要杀掉曹玮来警戒那些胡乱说话的人。
  (2)王仲宣对李迪欺凌侮辱逼迫威胁,没有什么手段不用,有人去见李迪,就把他的名字登记下来。
  (3)吕夷简嫉妒李迪,暗中在皇帝面前说李迪的坏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后汉书·卷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自厉:自我发奋
B.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赙给:为办丧事提供财物
C.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视事:办公
D.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见拜:看到就拜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辄载酒肴于田间
B.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遵闻而有惭色
C.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不为设食以罚之
D.交道之难,未易言也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丹“资性方洁”的品行的一组 (?)
①王莽时,连征不至。
②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③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④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⑤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⑥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丹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对此,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着王丹来办理,甚至乡邻们都习以为常。
B.河南太守陈遵为朋友的父亲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自以为名气大,想同王丹结交,但王丹却拒绝了他。
C.大司徒侯霸派自己的儿子在路旁迎接王丹,王丹以礼相待,下车答礼,但最终仍然没有答应侯霸结交的要求。
D.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职,但他处事坦然,对向自己举荐士人的门客只是以不安排饭菜作为处罚,仍然待之如故。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4分)
(2)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2分)
(3)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1)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就晓谕(告诉)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4分)
(2)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免官回家。(2分)
(3)不久王丹又被征召人朝为太子太傅,于是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断绝关系(离开我),为什么把我王丹想得那么薄情呀?”(4分)


本题解析:
小题:D(D“见拜”意思是“拜见我”。)
小题:C(A“于”前者介词,“向”,后者介词,到;B“而”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承接关系;D“之”前者为助词,可译为“的”,后者是主谓之间。)
小题:B(②是说王丹“好施周急”,⑤只是陈述王丹被免这一事实,⑥表现王丹的宽容。)
小题:A(A“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富裕起来”有误。)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玉丹,字仲回,是京兆下邽人。汉衰帝、汉平帝时在州郡做官。王莽篡政时期,接连征召都不去。家里积存了很多钱,隐居家中修养心志,乐善好施。每年农忙时就把酒菜用车拉到田间,等着劳作的人经过就慰劳他们。那些懒惰的人因为得不到王丹的赏赐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于是整个城邑大家都相互效仿,以至变得很富裕。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就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对死去的人王丹就提供丧事所需的财物,并且亲自操办。那些家里死人的,就都等着王丹给办理,乡邻们都习惯了。这样做了十几年,这个地方的风化极为和谐,风俗也变得淳厚了。
王丹天性正直高洁,非常厌恶豪强恶人。当时,和王丹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是关西有名的豪杰。他的友人死了亲人,陈遵为他办理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王丹拿着一匹缣,放在主人面前,说;“这一匹缣,是我家里人用织机织出来的!”陈遵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自认为名气很大,就想和王丹成为好朋友,王丹拒绝不答应。
正巧前将军邓禹去关中西征,缺乏军粮,王丹率领宗族献上了二千斛。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罢免官职回家,后来被征聘为太子少傅。
当时大司徒侯霸想跟王丹交朋友,等到王丹被征入朝时,派儿子侯昱在路上迎候。侯昱在车下迎接下拜,王丹下车答札。侯昱说:“家父想跟您结交,你为什么拜谢我?”王丹说:“君房说过这话,但我没有答应他呀。”
王丹的儿子有一位同学死了父亲,他家住在中山,王丹的儿子跟王丹说要去吊唁。找了伴儿正要出发,王丹生气地打了他,让他寄些缣帛表示吊唁之意。有人问他选样做的原因,王丹说:“交朋友的难处,不容易讲清楚啊!世人都称说管仲、鲍叔牙,其次则是王吉、贡禹。但张耳、陈余最后兵刃相见,萧育、朱博后来也反目为仇,有始有终的好朋友实在不多见啊!”当时的人都信服他的话。
起初有门客向王丹推荐了一位士人,王丹就向朝廷举荐,后来被举荐者犯了罪,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去官职。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地跟王丹断绝了关系,而王丹一直没说什么。不久王丹又被征入朝为太子太傅,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绝交,为什么把我王丹想得那么薄情呀?”以不给他安排饭莱作为处罚,然后就跟原来一样对待他。王丹后来扰退休了,死于家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①②题。(7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孔子韩非子
②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参考答案:①孔子?为政以德1分?韩非子?以法治国1分。②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2分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3分


本题解析: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孔子的为政观;“故不务德而务法”这是韩非子的为政观。②孔子认为以法治国仅能“民免而无耻”,而不能“有耻且格”;韩非子认为“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点评:文化经典题比较难,首先是文意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所以应有适当的注解,减轻学生的阅读难度。其次,文段思想的理解更难,最好选择关系较紧的文段,否则学生很难下手。本题的文段理解难度不大,两个材料的联系也很挺紧密,所以题目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天下大器也——大器:最珍贵的器物
B.遂成于岐山之下——国:国家
C.其可以为舟者十数——旁:方
D.与人之兄居而其弟——杀:使动用法,使……被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 “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 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听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磺,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过:经过
B.文侯怒,任座趋出     趋:驱赶
C.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   进:举荐
D.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比:并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不赂者以赂者丧
B.文侯问于群臣曰/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富贵者骄人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抱明月而长终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魏文侯善于”纳谏”的一组是
①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②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③“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④钟声不比乎?左高。 ⑤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派遣乐羊讨伐中山国,却将其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任座据此对魏文侯“仁君”之说提出质疑。
B.在田子方看来,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惟有贫贱之士无所畏惧,不在乎什么“言不用,行不合”。
C.在如何识别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并得到了文侯的认可,文侯据此选定了魏成为国相。
D.翟璜曾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继而历数自己的功劳,指责李克,并愤然与之绝交。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2)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本题解析:
小题1:B(“趋”词义应为”快步走”)
小题2:C(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向,对”“介词,表被动,被”;C项”乎”均为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呢”;D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
小题3:B(①是说魏文侯礼贤下士,④是说魏文侯善听音乐,⑤是子方对子击诘问的回答)
小题4:D(“愤然与之绝交”错,原文为”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小题5:(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落实”则”“直”“向”“是以”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2)这个句子中落实”卑”“尊”“谋”“疏”“戚”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3个小题,首先要理解善于”纳谏”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魏文侯的行为,却不能体现善于”纳谏”。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文言参考译文】
魏文侯用卜子夏、田子方担任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各地的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向群臣问到:”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生气,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 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就 将亡国,大夫如果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国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一家之主的。贫贱的游士,话不被听从,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他,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被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推断国君肯定会让魏成为相的原因,是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并列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行了两次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