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15:40:3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特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①,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章泣下。
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②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③中赋诗,酌酒徘徊。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注】①台劾:受有关部门揭发、举报。②耄:指年老。③圹:墓穴。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坐:因犯……罪或错误
B.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图:画
C.客或难之,图曰:……难:反驳
D.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责:责问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卢携以故宰相居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寻迁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C.客或难之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D.图与闾里耆老相乐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下大乱,自己生命面临威胁的重要关头,司空图坚持气节,决不向反叛者屈膝,历尽艰险,突破了重围。
B.在战乱的岁月里,司空图选择了隐居的道路,并有自己的一套隐居理论,说话做事在常人看来往往比较怪异,避免了灾祸临头。
C.由于司空图品节高尚,忠于朝廷,因而受到众多官员的器重和称赞,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没有任何波折,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的高职。
D.司空图对财物看得很轻,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也愿意和父老乡亲共同享受,在乱世中营造了一方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小题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  
(2)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
(3)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参考答案: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1)我的新主人张将军喜欢人才,并能够虚心地对待他们,你可前往见他,不要白白地死在荒郊。(3分)(“所主”“下士”“虚死”。每个1分)
(2)王重荣父子都很器重他,多次赠送他东西,但是他不接受。(3分)(“雅”“数”“馈遗”,每个1分)
(3)当时寇盗所过之处都抢掠烧杀,惟独不进王官谷,读书人都投奔这里来避难。(3分)(“所过”“残暴”“依”,每个1分)
小题:
(1)不以人的官职高低论交;(2)不因升迁而弃旧主;(3)不因畏死而投敌;
(4)不重财货(5)忠心不二(能够答到3点就记满分3分)


本题解析:
小题:
难:责难。?
小题:
A凭……身份/因;B不久;C有人/或许;D互相,一起/偏指一方,你)
小题:
仕途有过波折,且也没有做礼部尚书)
小题:
投敌;
(4)不重财货(5)忠心不二(能够答到3点就记满分3分)
参考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是河中虞乡人。咸通末年选拔为进士,被礼部侍郎王凝所称赞和款待。不久王凝因犯法遭贬商州,司空图被王凝的知己之恩所感动,就前往投奔他。王凝被起用任宣歙观察使后,就征召司空图,安排在自己的官署里。之后司空图被征召任殿中侍御史,但他不忍心离开王凝的府署,因而被有关官署揭发,贬官任光禄寺主簿,分管东都。卢携以旧宰相身份住在洛阳,赞赏司空图的节操,常和他一起交往。卢携还朝,经过陕西虢州,向观察使卢渥嘱咐说:“司空图御史是个高士啊。”卢渥就上表皇帝让他做了自己的属官。正遇上卢携再次掌权,召见司空图授予礼部员外郎职,不久调任郎中。黄巢攻陷了长安,司空图将要外逃,一时不能出走。司空图弟弟有个奴仆叫段章,被王巢捉拿,握着司空图的手说:“我的新主人张将军喜欢人才,并能够虚心地对待他们,你可前往见他,不要白白地死在荒郊。”司空图不肯前往,段章眼泪直下。
司空图原本就住在中条山王官谷,有祖先的田地在,到后就隐居不出。建造了楼台和普通房屋,全都画上助唐兴旺发达的有气节有文化的名人,为亭取名叫休休,写文章表达自己的心愿说:“休,就是美。已经退隐,美就具备了。所以衡量自己的才能,首先应该退隐;估量自己的身份,其次应该退隐,年老耳聋,再次应该退隐;又加上我年轻时懒惰,长大后直率,到老了又糊涂,这三个方面对治世来说没有什么用,那么更应该退隐。”于是自称为耐辱居士。他的话常常奇异激昂不同寻常,据说其目的是躲避当时的祸灾。他自己预先造好了棺材和坟墓,遇上好日子,带着客人们坐在墓穴里赋诗,喝酒徘徊。有的客人责难他,他说:“你为什么看不开呀?生和死是一样的,我宁愿暂时在这里游玩啊!”每到丰收时,寺庙里歌舞祈祷,司空图和乡村里老人们一起欢乐。王重荣父子都很器重他,多次赠送他东西,?但是他不接受。他曾经为人作碑,获赠绢数千匹,司空图把绢放在乡市上,人人都能拿,一天就拿光了。当时寇盗所过之处都抢掠烧杀,惟独不进王官谷,读书人都投奔这里来避难。
朱全忠篡位后,召见他任礼部尚书,他不愿意就职。哀帝被杀,司空图听到消息后,绝食而死,活了七十二岁。司空图没有儿子,就把外甥作为嗣子,曾经被御使弹劾,但昭宗没有责怪他。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导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D.吾置王甬东,百家君:统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数与子胥争越议嬴夷门抱关者也
B.伍员貌忠实忍人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曰
C.越可逆天乎倔生下,故久立与客语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观越兵入也竭忠尽智,事其君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3分)
(2)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4分)
(3)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两个“以”均为连词,连接方式、手段与目的,“来”“用来”。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 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
(2)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
(3) 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获罪!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A项中前“乃”为副词,“于是,就”;后“乃”为判断动词,“是”。B项中前“而”为转接连词,“然而、可是”;后“而”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地”“着”。C项前“其”为副词,表反诘,“岂、难道”;后“其”为代词,“他的”。
小题1:A项前句是伍员的忠言直谏,后句是吴王的使者公孙雄向越王求和的话;C项前句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谗言说的话,后句是范蠡的忠言直谏;D项前句是伍员失信于吴王以后所说的话,是对吴国前途的一种预测,并非谏言;后句是范蠡在越王犹豫时所说的话,是犯颜直谏
小题1:吴王并非自始至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太宰嚭等进谗言,“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后来听说伍员“托子于鲍氏”,才大怒。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吴王要讨伐齐国。伍子胥劝阻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不上两样好菜,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根。吴国有了越国,是心腹大患;齐国对于吴国,只是像疥癣一样的小病。希望大王放弃出兵齐国,先去进攻越国。”吴王不听,就去讨伐齐国,打败齐军于艾陵,俘虏子齐国的高张和国夏而回。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伍子胥说道:“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了这话,就多次跟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策略,他还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却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怎能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讨伐齐国,伍员极力劝阻,结果有战功,因此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后来太宰伯嚭和逢同串通一气,在吴王面前进伍子胥的谗言。吴王开始不相信,于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不久)吴王听到了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教养,才大发怒火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待到伍员)完差返回吴国,吴王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来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的入城!”这时,吴王任用太宰伯嚭执政。
这以后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的士兵和民众疲惫不堪,精锐部队都在和齐、晋的战争中牺牲。而越国大破吴国,越国于是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裸露肢体,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失势无援的臣子夫差冒昧地吐露心里话,以前曾在会稽得罪了您,当年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能够和您讲和,放您回去。现在君王高抬贵足来惩罚空困的臣子,穷困的臣子绝对听从您的命令,想来(您)也会像(我)当年在会稽对您一样饶恕我的罪过吧?”勾践下不了狠心,想答应他。范蠡说:“会稽的事,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而吴国不去拿它。今天,上天把吴国赐给了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况且,君王一大早就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为了吴国吗?谋划了二十二年的事,一旦要放弃它,可以吗?况且上天赐予而不接受,会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诗经》上说:‘砍伐一个新的斧柄,它的样子就在手头’,您忘记会稽的灾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您的话,但我实在不忍心如此对待他的使者。”范蠡便击鼓进兵说:“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获罪!”吴国的使者流着泪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把您安置到甬东,统治一百户人家。”吴王辞谢说:“我老了,不能服事君王了!”于是自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三)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设营驻守
B.田父曰“左”欺骗
C.骑能者百余人耳嘱咐
D.素留侯张良亲善,与……交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项伯夜驰之沛公军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B.谁为大王此计者愿诸君快战
C.具告故汉追及之
D.长臣然今卒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
B.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C.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D.项羽在乌江边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有情有义。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小题1:(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2)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于心有愧吗?


本题解析:
小题1:随从、跟从
小题1:介词,替、给
小题1:“有情有义”误,应为“视死如归”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考虑。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 ①挟:倚仗。
小题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要结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小题2: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择友时更谨慎,交到益友。孟子认为交朋友,一定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助于交到更多益友。


本题解析:
小题1: 孔子认为要“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即要交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朋友。孟子认为“友也者,友其德也”,即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由此可见,他们都认为要交益友。
小题2: 孔子认为交友有“益友”“损友”,所以他侧重于对“友”的要求;孟子认为交友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他更侧重自身的要求。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