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5:55:53 【

1、阅读题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回答问题。
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伸出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尖刀。
“她”是谁,看见的人又是谁?此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我今天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住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姐妹,和比骨肉。”(第六十八回)
这段话是对谁说的?她们“同居住处”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


参考答案:(1)爱斯梅拉达、克洛德。(1分)克洛德暗中跟踪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藏在旅店阁楼里。(1分)当看到他们两人亲热时,他妒火中烧,用尖刀刺杀了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1分)爱斯梅拉达吓得昏了过去,并被巡夜的兵卒紧紧围住。(1分)人们都说是她刺杀了弗比斯。(1分)
(2)王熙凤对尤二姐说的。(1分)王熙凤表面上装大度贤惠,接尤二姐进大观园。暗地里唆使尤二姐的未婚夫去衙门告贾琏。(1分)在贾母面前,说尤二姐如何不贞不贤,(1分)借仆人善姐与贾琏新妾秋桐折磨尤二姐,(1分)尤二姐被逼小产,遂吞金自杀。(1分)


本题解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表述时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性。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简述《堂吉诃德》中桑丘的总督生涯。


参考答案:
桑丘在担任总督期间,断事公平合理,为官清廉正直,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受到人们的颂扬。 (2分)但终因担任总督之事是公爵夫妇的恶作剧,公爵派人伪装成敌人进攻海岛,把桑丘打得遍体鳞伤,桑丘觉得当总督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辞官不做了。(3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油灯点亮的日子
徐惠林
在城里生活的家人,已能够容忍我从乡间带来的怪异习惯了。入夜,将书架上那盏油灯取下,哧,擦着火柴,那红光如絮团化开。把一只硕大的玻璃罩罩上,拨亮灯芯,那迷人的光焰连同柴梗硝的气味,在整个书房弥散开来。我铺开稿纸,端坐桌前。有时盯着光焰,怔怔地,一坐就是一个晚上。
这盏油灯,是我在乡间老屋发现并带回城里的。车子一路颠簸,我用衣物包裹着,一路小心呵护,就像当年呵护我娇惯的孩子。这是老家的第二代煤油灯了。第一代的一只,在那个冬夜,已碎于我之手。
一盏油灯,给清静的乡间夜晚带来了温暖,欢乐,也一次次在泥坯屋墙上,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
因为贫困,瘦弱、敏感的我过早地睁开了一个少年的眼睛。我说:我爱村庄,河流,田野,麦垛;我爱种子,花朵,鸟鸣,云彩,它们是构成我灵动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我走不出那油灯给予的温暖与光芒,也走不出星空下油灯点燃的无边遐思与孤寂。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邻村放一部电影,我坚持看守家门,让父母带着姐妹们去。已到了初三,我那时一心想考上中专,跳出“农门”,我不愿在这泥地上耕作一生。夜,很快陷入寂静,从未有过的寂静,只剩下油灯发出的吱吱燃烧声。我猛然感到一种孤独,从未有过的旷世孤独,我害怕得听到了自己咚咚的心跳声。我不敢斜窥周围的事物,把双足放在地面上,很快我的心踏实起来,情绪开始平静。这时,我听到了门外母亲的脚步声。母亲叫着我的乳名,推开了木门,我这个倔强的儿子,第一次扑到母亲的怀抱里,抽泣不止。母亲担心我一个在家,先回来陪我。油灯下,我重新开始做作业,母亲为弟妹们纳鞋底。我抬起头,母亲正用针尖挑着灯渍,擦在她皲裂的手指上:“这是能治病的!”母亲为我泡了一碗糖水,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满是“√”,不识字的她,脸上沐浴着一种慈爱而神秘的光芒。“能考上学校最好,考不上,你能识那么多字,在农村,总比爸妈强。”母亲言语平静,“你是一个男娃,要学会依靠自己,什么都不用怕!”
油灯,烙满油渍的油灯,盘曲农业文明虬根的油灯,点燃整个乡土中国诗篇的油灯,今夜,我再次将你拨亮。在你光焰圣洁的照耀下,我写下了这篇温暖而怀念的文字。(选自《散文》)
小题1:
文章第3自然段中“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呢?(回答不超过15个字)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文章第4自然段中“夜,很快陷入寂静,从未有过的寂静,只剩下油灯发出的吱吱燃烧声”的句子,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试从两方面回答。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自己的故事,通过这故事,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从三方面来回答。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章最后说“我写下这篇温暖的怀念的文字”,这里的“温暖”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
在油灯的伴随下,我渐渐长大。
小题:
(1)写景,为将发生的故事渲染了环境与氛围。?(2)点题,“油灯”陪伴“我” 读书。小题:
(1)感受到“孤独”。?(2)感受到孤独时母亲给自己极大的安慰和幸福。?(3)感受到母亲的慈爱和鼓励
小题:
油灯曾给自己温暖,而现在回想与油灯有关的事,内心感到温暖。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有删节)
1.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谈谈“文化为什么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为四郎哭泣”紧扣文章内容,从老父为《四郎探母》哭泣之事谈起;
? (2)“如果”的假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引发读者对文化的重要性的思考;
  (3)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
2.(1)柔弱: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
  (2)强韧: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
?3.(1)它能使孤独的个人减轻自己的痛苦,心灵上获得一点慰藉。
  (2)它能使孤立的个人与他人交流,产生归属感。
  (3)它能使小的团体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拥有共同情感,彼此体谅。
或:(1)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2)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  
  (3)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学名著《子夜》阅读题(7分)
小题1:填空题(2分)
“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途尤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作品《子夜》中?的这一番话,表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期望。
小题2:简答题:屠维岳是怎样平息第一次罢工的?(10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吴荪甫
小题2:[示例]屠维岳被起用后,暗中收买领头女工姚金凤,当姚的身份被识破后,屠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泄露秘密的薛宝珠。这样,姚的威信恢复,工人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既平息了工潮,又把姚安插在工人中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