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先天下之忱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境界;“超形脱俗,立足本色”,是一种境界……
要求:(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物质的需要,为他人的需要,为社会的需要。第一个境界都可以做到,这是生物层次的需要(境界),为他人着想,是可以追求到的。比如为亲人、为朋友。难的就是第三个境界,为社会。比如为共产主义现身的英雄们。
当然,也可以选择材料提示的“境界”择其一或选几种来写。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请以《后来,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分)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依此作文。
②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但不是完全开放的一个题目。说它开放,我学会了,可以写的内容很多,没有什么限制,可由自己所想。说它不是完全开放的,是因为在这个题目中,前面有一限制性的词,那就是“后来”。因此,文章所写应该涉及到自己的某个经历的挫折或失败,在这样的经历或失败之后,自己学会了什么。前面这一背景应与后面学会的内容应该联系在一起。在写作的重点上,“学会”的过程应该是本文重点所写的内容,不能把以前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放大,作为重点来写,从而造成偏题。另外这个题目,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因此,记叙的文体特点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点评:半命题作文也应仔细审题,辨清题意。对题目认真进行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用什么词语表达最贴近自己的生活,就能准确地将题目补充完整。要抓住至关重要的关键词。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甚至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迷惑、干扰因素。对这些关键词语,一定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准确理解。把握住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要从自我生活实际出发,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来拟题。关注细节,以小见大。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其实,作文之时,可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以此来写活拥抱它的心理感受,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交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语言运用题
绿叶对根的情意
刘欢唱的歌词大意: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 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2.脉脉乡情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那是多么简单却是那样动人的话语,带着那样寻找的愿望,带着按捺不住的依恋,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绿的熏豆茶,踱步于乡问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湿气里弥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犹如泰伊的弥撒曲一般令人销魂,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融化了。随手拔起路边的野花,我惊诧于那根系的葱茏,是它生成了绚丽的色彩,那时我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扬帆起航,一卷书,一杯茶,蒸腾着脉脉乡情,在心底一直有灯塔照着我来时的方向。
本题解析: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浙江卷自04年自主命题开始,都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还是第一次。从本质上讲,新材料作文脱胎于材料作文,但又不限制文体,同时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更具灵活性、新鲜性与开放性,也更能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新材料作文因其“新”的特点,容易给考生设置一些无形的障碍。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思另起话题,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不是话题。如有的学生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情意”,则有可能偏题。
第二, 必须考虑绿叶与根的双元关系、辩证关系。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昌茂,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有很多考生应该会提炼出“感恩”的观点,比如“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等等都可以,但是像一般的帮助别人,比如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情人之间的互相体贴,陌路人一个友情的微笑,身处尴尬时一份温馨的怜悯等等就与材料中的“感恩”之味有点距离,因为它们都脱离了“绿叶与根”的关系。
第三,要写好这篇文章,对考生的的思维能力要求较强。近几年浙江省命题导向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激活学生库存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关注现实的认识观,引导学生心灵的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和多样。如果考生能超越 “感恩”,能从材料中品出根与绿叶的延续性关系——“给予与吸收,及再给予”,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比如“乡愁的文化心理”等,则能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容易得高分。
总之,在全国大范围一片话题与命题的作文大潮中,今年的浙江卷昂扬走在“新材料作文”的行列,与全国卷Ⅱ及上海卷一起,情理兼重,相信积极参与生活,思考生活,注重生活积累与情感积淀的考生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从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两类形象:一类以麻雀、公鸡、鹌鹑等为代表,象征着那些目光短浅、比“低”不比“高”的人;另一类以雄鹰、云雀为代表,象征那些目光远大、志存高远的人。两者境界截然不同,这是由他们人生定位的差异决定的。
本题常规立意:批评“低矮”的人生高度,倡导“高远”的人生高度。
创新立意:适合自己的“高度”就是最佳“高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