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16:07:3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既而侧室钟氏又生子迟。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已祔②。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③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祔:合葬。③粤:助词,用于句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发陕西   起:被起用
B.必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C.君仕虽不    显:明显
D.山林之乐    极:享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省叔父巡抚幕中  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君亦遇事尽能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C.尽其才以文辞歌诗 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D.君少也,为学自成 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下列各句中对文意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枚为官和为文都有出色的才能,但他向来无意仕进,纵情山水,极意诗文,因而他的文章享有盛名。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的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4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1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墓志铭一类文字必须写墓主姓名、字号、籍贯、世系等,极易犯板滞的毛病,而这篇墓志铭却独具匠心,富于开阖变化,是墓志铭中的精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作者眼中,袁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A
4.(1)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 (2)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的景色),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来自我怡悦随兴抒意。
 ? (3)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来,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比得上袁君的。
5.作者眼中的袁枚是一个文才出众、为官清正、喜好交游、奖掖后进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南充高中2009级4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徒屯召陵。
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惇常为裨将裨将:副将B.责以宝货责:索取
C.我但欲乞资用去耳?用:享用D.转领河南尹?转:调动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夏侯惇“深受重用”的一组是
①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②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
③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④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
⑤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⑥出人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⑥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惇十四岁时就杀了侮辱他老师的人,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勇武与刚烈,因此受到魏太祖的赏识与重用。
B.夏侯惇的部将韩浩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夏侯惇,并果断击杀那些劫持人质的人,他的做法后来得到了曹操的充分肯定。
C.在跟随魏太祖征讨吕布的战争中,夏侯惇被箭射伤了左眼,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出色表现通过这样一个细节表现出来了。
D.夏侯惇一生多次身兼数职,竭诚为魏太祖效力,表现出他的赤胆忠心,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了魏太祖的识人之智。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翻译
?
(2)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
翻译


参考答案:
8、C
9、A
10、A
11、(1)魏太祖任奋武将军,任命夏侯惇为司马,让他另外领兵驻扎在白马,后来升他为折冲校尉,兼任东郡太守
(2)邺城被攻破后,调夏侯惇做伏波将军,还像原来一样兼任河南尹,让他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事务,不受律令制度的限制


本题解析:
8、C(用:资财)
9、A(③表明的是夏侯惇受封上的氢况;④表明的是夏侯惇做事果断,身先士卒;⑥标明的是魏太祖对夏侯惇的信任)
10、A(魏太祖赏识重用夏侯惇 ,并不是因为他杀人表现出的勇武与刚烈,二是因为他的勇敢与忠诚)
11、(1)行、别、屯、领,各1分,句意1分
(2)便宜 拘 各1分,句意流畅1分
【译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地人,是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从师学习,有人羞辱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杀了他,从此因刚烈勇武而闻名。魏太祖曹操开始起兵的时候,夏侯惇常担任副将,跟随魏太祖征战。魏太祖任奋武将军,任命夏侯惇为司马,让他另外领兵驻扎在白马,后来升他为折冲校尉,兼任东郡太守。魏太祖曹操征讨陶谦,留夏侯惇驻守濮阳。张邈叛变投降吕布,魏太祖的家眷都在鄄城,夏侯惇率军队轻装前往救援,正好与吕布的军队相遇,双方交战。吕布军退回,于是吕布趁机进入濮阳,突袭获得夏侯*军队的军用物资。吕布又派将
领假装投降,趁机和夏侯惇的部下一起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珍贵的物品,夏侯惇的士兵非常震惊惶恐。夏侯惇的部将韩浩于是指挥军队驻扎在夏侯惇军营门外,命令士兵诸将按兵不动,各个军营才安定下来。韩浩于是前往夏侯惇的住所,斥责劫持人质的人说:“你们这些凶恶叛逆的家伙,竟敢劫持大将军,还想活吗!况且我奉命讨伐逆贼,难道会因为一个将军的缘故而放纵你们吗?”于是他又流着泪对夏侯惇说:“国法怎么能容忍这种事!”于是他督促命令士兵攻打劫持人质的人。劫持人质的人惶恐不已,赶紧叩头,说“我只不过是想要得到一些资财,然后就会离开”!韩浩多次斥责他们,并都杀了他们。夏侯惇幸免于难后,魏太祖听说了这件事,对韩浩说:“你的这种做法可以成为万代的法则。”于是写成律令,从今以后有敢劫持人质的人,都要一律击杀,不必顾忌人质。从此以后,劫持人质的人就没有了。
魏太祖从徐州回来以后,夏侯惇跟随着他去征讨吕布,被流箭射中,伤了左眼。(夏侯惇)又兼任陈留太守、济阴太守,被加封建武将军,封为高安乡侯。当时正值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惇于是命令截断太寿河的水筑成池塘,他亲自背负土块,率领并鼓励将士种植水稻,百姓依赖此得到好处。又调任河南尹。魏太祖平定黄河以北,任命他为大将军后拒。邺城被攻破后,调夏侯惇做伏波将军,还像原来一样兼任河南尹,让他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事务,不受律令制度的限制。建安十二年,太祖记录夏侯惇前后的功劳,增封城邑一千八百户,连同以前一共为二千五百户。建安二十一年,他跟随魏太祖征讨孙权回来,被派督率二十六军,留守居巢。魏太祖赐给他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命令上说:“魏绛凭着与戎修好的功劳尚且能够享受钟磬之乐,何况将军呢!”建安二十四年,魏太祖的军队在摩陂打败吕布,太祖经常让夏侯惇与他同乘一辆车,特别表现亲近重视,(允许夏侯惇)平时出入太祖的内室,各位将官没有人能比得上。后任命夏侯惇为前将军,督率诸军回到寿春,迁徒驻扎召陵。魏文帝继承王位后,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夏侯惇)就去世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①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②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注】①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2谠:正直。
8.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苦:苦于,为……所苦
B.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睥睨:斜着眼睛看,轻视
C.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向使:假使
D.若贷而不诛贷:推卸,推辞

9.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任伯雨“体恤民情”和“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A.①邃经术,文力雄健②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
B.①知雍丘县,抚民如伤②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C.①伯雨处之如平常②章八上,贬惇雷州
D.①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②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
10.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其境。
B.任伯雨担任大宗正丞时,上书高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奏章上了八次,章惇被贬雷州。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上也让他少谏或不谏,伯雨不听,后因党事被革职。
D.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子捕妻逝,但他处之如常。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议大夫。
11.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6分)
(2)何为只若是行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上——上奏,状——行状,业绩?召——被征召,甫——刚、始、才,擢——提拔,句意,各1分)(2)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何为句式,若是,遣,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宽恕,饶恕
小题2:A①自幼矫然不群? C①表现其处逆不惊 D①表现他不相信好人会受冤屈②表现他整顿纲舟
小题3:任伯雨提升为左正言时,上书徽宗……
小题4:无
译文:
任伯雨字德翁,是眉州眉山人。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周到细心)。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为盗贼多而苦恼,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前往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采纳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久窃取朝廷大权,欺骗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变故的仓促之机,就表现出篡位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予的恭敬。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把陛下与皇太后放到什么地方呢!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我听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到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连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也无不以为该杀的。”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告诫他少说或不说是根本。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奏疏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后来)崇宁年间官员结党的事发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送通州。又被蔡卞陷害,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还不甘心,用匿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申又刚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传到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对朝廷有罪,也合当从此诀别。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淳熙年,赐谥号忠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③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⑤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⑥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⑦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⑧见之欤?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推崇,归附。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岐山,在凤翔境内。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⑦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⑧傥:或许。?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向
B.晚乃于光、黄间遁:逃跑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矍然:吃惊的样子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方山子隐逸生活的一组是(?)(3分)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③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④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⑤俯而不答,仰而笑?⑥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④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方山子曾带着两名骑马的侍从在西山游猎。见前方一只鹊鸟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杀,未能射中。方山子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C.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他们的不寻常行为有可能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D.此文所传,非寻常人物,而是一位“异人”,不是人物一生,而是人物半生事迹的若干断片。其结构方式舒卷自如,叙事手法变化多端,人物刻画别出心裁,皆独标新格。
小题4: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小题5:请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分)
?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小题5:(1)他家里四壁空空,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奴婢都有一种自得其乐的神情。(“环堵”1分,“萧然”1分,句意1分)
(2)但他舍弃这一切,偏要来到穷山僻壤,如果没有什么自得之乐,难道会这样做吗?(“独”1分,“岂”1分,句意1分)
(3)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世英豪,但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固”1分,“安在”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遁:隐匿。
小题2:②表现方山子少年时豪气冲天,骑射技艺高强③叙述作者巧遇方山子⑤表现他在得知故交被贬时的情态,蕴涵了人生的沧桑与感慨。
小题3:方山子出身豪富,少时任侠,壮年时才“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小题4: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小题5: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年轻时仰慕西汉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也都都敬重他。稍长大后,他改变从前的志趣和行为,发愤读书,想以此在当代施展抱负,但是始终没得到重要。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在茅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再与俗士来往。他舍弃了原有的车马不坐,毁掉了原来的帽子和礼服不穿戴,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看到他戴的帽子,是方形的又高高耸起,都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吗?”于是都称他为“方山子”。
我降职外调到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在他的眉宇间,仍然能看到那股精悍的神气,这难道会是一个隐居山中的人吗?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参与政事的话,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但他舍弃这一切,偏要来到穷山僻壤,如果没有什么自得之乐,难道会这样做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每移案,视无可置者——顾:回头看
B.成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顾:回想
C.三臣于草庐之中——顾:拜访
D.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难道母题迁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词多义》..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