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6:11:36 【

1、单选题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珍惜
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④才能不及中人——中人:中等人
⑤收天下之,聚之咸阳——兵:士兵
⑥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⑦齐明……乐毅之徒其意——通:沟通
⑧非于九国之师也——抗:抵抗
A.①③⑤⑦
B.②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③④⑥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项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B.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节选自《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注】①帷闼(tà),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宦者之害,非一也——端:方面
B.小信人之心——固:使……牢固
C.患已深而之——觉:觉察
D.不而不悟——幸:宠幸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1.D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 处)(6 分)
司 马 懿 与 诸 葛 亮 相守 百 余?日 亮 数 挑 战 懿 不 出 亮 乃 遗 懿 巾 帼 妇 人 之 服 懿 怒 上 表 请 战 帝 使 卫 尉 辛 毗 仗 节 为 军 师 以 制 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2:《资治通鉴》的作者是?(朝代)的 ?。(2分)
小题3: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6分)
小题2:北宋?司马光(各1分)
小题3:在众人面前故作姿态(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复句之间的关系。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人物变化)亮数挑战(人物变化)懿不出(人物变化)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人物变化)懿怒(事件转换)上表请战(人物变化)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小题2:这是一道文学常识考核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小题3:只是一道文意高扩的题目,注意抓住文中的句子“以示武于其众耳”。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毒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
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有人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漂母见信饥,饭信?饭:给饭吃
B.数以策干羽,羽不用?干:冒犯
C.居一二日,何来谒王?谒:拜见
D.王素慢无礼?素:向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信钓于城下?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①信仗剑从之?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何为斩壮士?②为之声义
D.①诸将亡者以十数?②洎牧以谗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韩信家中贫困,常常跟随熟人混吃闲饭,许多人都嫌弃他。曾有一位洗衣物的妇人看韩信可怜,拿出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感激地向妇人表示,将来出头之日一定会重重报答,妇人生气地斥责了他。
B.淮阴屠户里有恶少欺侮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杀我;怕死的话,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盯住恶少思索良久,还是从恶少胯下爬了过去。这表现出早年韩信不敢与恶势力斗争的软弱性格。
C.韩信开始跟随项梁时没有什么名气。汉王入蜀之后,韩信离楚归汉,仍旧没有声名。直到滕公见韩信临刑不惧,据理反诘,感到此人与众不同,告知汉王,汉王才任命韩信做了治粟都尉,但仍未感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D.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萧何对他的才干大为赞赏。萧何在汉王面前力荐韩信,劝谏汉王如果要夺取天下,韩信是唯一可以谋划大事的人。汉王最终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以隆重的礼仪任命韩信为大将。
11.翻译下边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4分)?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分)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2分)


参考答案:8.B
9.A
10.B
11.(1)韩信揣摩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汉王仍然不用自己,于是也逃走了。
(2)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要到达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3)项脊轩总共遭遇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吧。(2分)


本题解析:8.干:求取,引申为“为……献策”。
9.A“于”都是介词,相当于“在”。B“之”:①他,人称代词;②的,结构助词。C“为”:①因为,介词;②替,介词。D“以”:①用,介词;②因为,介词。
10.韩信胸怀大志,在困境中忍受“胯下之辱”,这里是对韩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一种肯定,而不是性格软弱。
11.(1)共4分,大意2分,关键词“数”1分,宾语前置句式1分。
(2)4分,大意2分,关键词“怠”“相”各1分。
(3)项脊轩总共遭遇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吧。(2分)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也没有善行,既不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买卖来维持生活,经常跟随熟人到家里吃闲饭,很多人厌恶他。有一次韩信在城下河沟里钓鱼,有一个漂洗衣物的妇人看到韩信忍饥挨饿感到可怜,就拿饭给他吃。韩信很高兴,就对漂洗衣物的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妇人恼怒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个公子而给你饭吃,难道希望你报答吗!”淮阳的屠户里有个恶少欺侮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实际上你内心胆小得很。”于是恶少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用刀剑刺死我;怕死的话,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于是韩信盯了恶少很久,低头从恶少裤裆下爬过去。满街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很胆怯。项梁带兵渡过淮水,韩信带着刀剑投靠他;在项梁的部下作战,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之后,他又投靠项羽,项羽任用他作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进献奇策,项羽都不采用。汉王到蜀地时,韩信离楚归汉,仍然默默无名。他担任管理粮仓的连敖,因犯罪应当斩首;同案犯十三人都已经被斩首,轮到韩信,韩信于是抬头仰视,刚好看到滕公夏侯婴,韩信就说:“君王不是要统一天下吗,他为什么要杀壮士呢?”滕公认为他的话很奇特,他的容貌很雄壮,就释放了他不杀;和他交谈之后,非常高兴,就向汉王报告。汉王于是封他为治粟都尉,也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之处。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很惊奇韩信与众不同。汉王到达南郑时,许多将领和士兵们都唱着感伤的歌,想要东归回乡,很多人在途中逃走。韩信揣度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汉王仍然不用自己,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自己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非常恼怒,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既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要逃走?”萧何说:“臣不敢逃走,我是追那逃走的人回来罢了。”汉王说:“你追的是什么人?”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军们逃走的几十个,你都不追,却去追韩信,你在骗我吧!”萧何说:“那些将军们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大王如果要永远做汉中王,那就不必任用韩信;大王如果要夺取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一起谋划大事。只看大王的主意如何决定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发展,怎么能够郁闷地长久留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既然打定主意要向东(争夺天下),那么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最终还是会逃跑的。”汉王说:“我就看在你的情面上任命他为将。”萧何说:“即使任命他为将,他还是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非常荣幸!”于是汉王要召见韩信,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对人轻慢不讲礼貌,现在任命韩信为大将,如同使唤小孩一样,这是韩信还可能离去的原因。大王一定要拜他为大将,就要选择个好日子,沐浴斋戒,在广场上设个土坛,准备好拜将的礼仪,才可以。”汉王答应了他。将领们都很高兴,每个人都自认为要被任命为大将。但到了任命大将的时候,却是韩信,大家都很惊奇。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