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七月既望(?)
(2)击空明兮泝流光(?)
(3)渺渺兮予怀(?)
(4)斗牛之间(?)
(5)倚歌而和(?)
(6)山川相缪(?)
(7)酾酒临江(?)
(8)正襟危坐(?)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②耳矣。”(《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③,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讱:言语迟钝。②无责:不值得责备。③实:结果。
小题1:对于“言”,孔子和孟子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2分)
答:?
小题2:孟子为何重视“言”?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市隐斋记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子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日‘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选自商务印书馆《遗山先生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渠欲得君作记——渠:他
B.谓初机之士——机:机巧
C.胁肩以入市——胁:缩敛
D.利嘴长距——距:距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足(? )
A.君其以我故为之——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无乎不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何乃不二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君归试以言问之——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简要叙述李生与娄公的关系及娄公的身份,点出写作本文的缘由,并为下文的议论作好了铺垫。
B.作者对小隐和大隐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小隐和大隐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而隐于何处是区分小隐和大隐的重要标志。
C.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乾没氏”之徒的形象,这是“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的有力证明。 D.篇末借韩伯休的故事,旨在把韩伯休与娄公对照,同时作者也指出命名“市隐”肯定并非出于娄公本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许秀才传
(清)魏禧
许王家字君聘,一字又民,苏州长洲县人也。少好学,以名节自励。甲申国变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奉父母,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乙酉北兵南下,八月下剃发令,王家慨然太息曰:“父母冠我时,祝我为何如人?此发岂复可毁伤耶?”或劝王家曰:“君一秀才耳,未食天禄,奈何遽以身殉乎?”王家曰:“吾已名列学宫,亦朝廷士也!”以父母属妻顾氏曰:“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父母素知王家为人,亦忍涕谓王家曰:“汝行汝志,勿以我二人为念。”王家乃整衣冠赴河水而死,时年三十有九。妻顾氏亦挈两女赴河,水浅,人救之,不得死。亲戚乃群绕顾氏相与语之曰:“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且汝夫以堂上二人托汝,今背其言,陷夫于不孝,虽死,汝夫犹将恨汝。”诸亲戚收王家尸殓之。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观者百数十人皆惊叹。
魏禧曰:“王会者,笃实君子也,与禧善,长为禧道许秀才事。甲、申国变,吴门诸生许玉重饿死于学宫,二许不知同宗族否?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禧曰:“此不可以责望天下士。士苟奋然出此,虽圣人不以为过。主上殉社稷,公卿崩角稽颡恐后期,及夫毁章甫,裂缝掖②,昔之鸣玉垂绅者,莫不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于此有贫贱士,不食朝廷升斗之禄,无一级之爵,顾毅然舍其躯命,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惜夫穷乡下里,匹夫老生之以死殉义者多有其人,禧不及闻,闻之或不详,而不能为之传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甲中国变: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于景山自尽。是年为干支纪年甲中年,时称“甲申国变”。②毁章甫,裂缝掖:章甫、缝掖均为古代儒者的服饰,此处以“毁章甫,裂缝掖”指清兵入关之后,勒令汉人剃发易服,改变华夏正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父母属妻顾氏——属:托付
B.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保:养育
C.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何:为什么
D.不能为之传也——传:作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刻画了许秀才“殉义者”形象的一组是(? )
①闻之,悲号不食久之②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③此发岂复可毁伤耶
④以父母属妻顾氏⑤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⑥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清军的剃发令,许秀才决心抗命殉国。得到父母的支持,许秀才投河而死。入殓时面色如常,衣冠整齐。
B.在丈夫许秀才以死殉义后,顾氏也带着女儿跳河自尽,被救起后,亲友劝她不要违背丈夫的遗言,让丈夫背上不孝之名。
C.魏禧觉得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苟且偷生,不能与两位许姓读书人的凛然大义相比,十分羞愧。
D.魏禧认为,那些以死殉义的平民百姓比那些追随崇祯皇帝而死的达官贵人更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B.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D.伯休执价不移/移风易俗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成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大小之别,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作者认为当世隐于林泉者多欺骗松桂,诱惑云壑之人,隐于市者更不堪。
D.作者认为许多士大夫喜欢娄公并为“市隐斋”作记,硬要给他造出名声,这是好事者的作为,而非娄公的本意。?
3.?下列对文章鉴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记事文体的一种,本篇在构思上别具一格。作者主要采用对话形式,着眼于“隐”字,表明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和认识。
B.?文章从隐逸的内涵说起,以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
C.作者写韩伯休的故事说明真正的隐士无需修饰,由此推论,娄公的“隐”不是真隐,对他这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直接的辛辣的讽刺。
D.?本文阐述了隐逸的类别、区分、各自的特点,最后才归结到娄公的隐逸,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子,作者实则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层层做铺垫。
4.将上面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
②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
③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