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解多义。
①抱明月而长终(____)?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____)?
③以我之长,攻敌之短(____)?
④而卒莫消长也(____)?
⑤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____)?
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缪: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通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鹗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鹗日“服”。贾生既以通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拳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 )
A.闻其秀才——秀才:指才能优异。
B.又以逋去——逋:被贬职。
C.可稍削之——稍:稍微。
D.乃为赋以自广——自广:自我安慰。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为(? )
A.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①乃征为廷尉②乃悉草具其事仪法
C.①悉更秦之法②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D.①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②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3.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贾谊才能的一项为(? )
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②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③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④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⑤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⑥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⑦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为(? )
A.贾谊本是治世之良才,但孝文帝召他去,却不问如何造福苍生,只问虚无缥缈的鬼神之事,岂不悲哉!
B.贾谊渡湘水时写作《吊屈原赋》,表面上是凭吊屈原,实质是凭吊自己,因为自己和屈原一样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不得志。
C.贾谊在梁怀王骑马摔死后,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太傅的责任,并且长时期难以从自责中走出来,结果伤害了身体,不幸去世。
D.如果没有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的嫉贤妒能,贾谊的仕途自然会一帆风顺,从而为汉朝的兴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鹗飞人贾生舍,止于坐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夜游孤山记
(清)邵长蘅
余至湖上①,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②。已,舍艇,取径沮洳间③,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④、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10],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⑤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生,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风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注]①湖;指—闪湖。②林处士:指林逋,杭州钱塘人,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白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沮洳(jǜ rù):低湿的地带。④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贾似道:南宋奸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寓:客居
B.灯火隐见林薄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C.今皆亡有,既己荡为寒烟矣亡:通“无”
D.而举其姓名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