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16:46:1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书褒城驿壁(唐)
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为来,毂交蹄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mó):磨擦。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B.庭除甚芜  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B以卖州县者乎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     D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
B.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
C.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
D.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B.文中"举今州县皆驿也"承上启下,是连接二、三两段的关键,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
C.文章借题发挥,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议于叙,切中时弊,有小中见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败坏,因吏治败坏而生民困顿,文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朝廷。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台阶"的意思,其实从"堂庑甚残"句中可判断出是一个名词。
小题2:B ,表目的关系,"用来"意。(A前"则"表承接关系,后"则"表解释关系。 C前"且""况且"意,后"且""暂且"意D前"之"为结构助词"的",后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小题3:D, 名词作状语,余为形容词作动词。
小题4:A,"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表述不当。作者认为产生这一社会弊病的缘由,在于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
附文言文翻译
褒城驿号称全国第一,到我亲眼所见,看其池水,浅浊而肮脏;看其船只,破碎而搁沉;庭院台阶十分荒芜,堂房廊屋都很残破,哪里看得到它所谓的宏大壮丽呢?
向管理驿站的官吏询问,他们则说:"忠穆公严震曾担任梁州州牧,因为褒城控制着通往两个节度使治所的要道,各式各样的旌节旗帜来来往往,传递公文的人员骑着马,出差的官吏乘着车,或来或去,车马往来络绎不绝,所以扩大驿馆建筑,以显其雄伟宏大。褒城驿在当时看上去是比其他驿站都壮观。而且一年中到褒城驿站来歇宿的宾客不少于几百人,他们只要夜间得到住宿,饿了能得到饱食,全都是暮来朝去,哪有顾念爱惜之心呢?至于撑船,一定要到篙折、舷破、头碎然后停止;钓鱼,一定要到水干、泥混、鱼尽才肯罢休。甚至还有人在靠窗的长廊或小屋里喂马,把驿馆的中堂作为猎鹰的栖息之所,这些都是房屋污损、器物毁坏的原因。遇上职位低的官吏,其随从虽然气性猛烈,还可以制服;遇上职位高的官吏,其随从则更加凶暴蛮横,难于阻止。因此褒城驿日见破损,与以前大不相同。我们八九人,虽然也曾在供给来往者膳食的余暇,用一小部分时间尽力修缮,但又怎能补救几十几百人的破坏呢?"
管理驿站的官吏的话还没有讲完,有个老农在旁笑了,并说:"现在所有的州县都象驿站一样。我听说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财物丰富,人口众多,号称太平,行走千里的人不用携带粮食,有了子孙的人还不知道兵器为何物。现在天下无战争,但有户籍的居民却一天天减少;边境没有被侵占遭蚕食的忧患,但开垦的荒地日益减少。百姓生活日益穷苦,国家财力日益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凡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的,是那些刺史县令,他们直接了解人民的生活,因而便于贯彻政令。现在政府委派官吏,既已轻率任命刺史县令,而且又在短时内一再更换。况且刺史县令的任期,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内更换两次,因此州县的政务,如有不利于百姓之处,应该可以出主意改掉那些严重的情况,但在任的刺史则说:"明人我即离职,何必如此。"在任的县令也说:"明日我即卸任,何必如此。"他们在愁闷的时候就喝浓烈的美酒,在饥饿的时候就吃精美的肉食,只等囊中放满了绸缎,柜中装足了金银,任期结束就志得意满地离去。"唉!州县难道果真是驿站吗?况且当新旧官员交替之时,狡猾的胥吏乘机放肆地做奸恶欺诈的事,以欺骗州县呢!象这样下去,而想希望百姓生活不穷苦,国家财力不困难,有户籍的居民不减少,开垦的土地不缺乏,难啊!──
我送走老农之后,把他的话整理了一下,写在褒城驿的屋壁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一言寤意? 特:只。
B. 见上连年治太子? 狱:案件。
C. 朕之不,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 德:恩德。
D. 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 曩:从前。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 ?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被霍光敬重。
4.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1)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
(2)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汉)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
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遏,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内知识,零落殆尽——知识:有才华的人
B.而身不免于幽絷——幽絷:囚禁
C.或能评孝章——讥:讥讽
D.欲公崇斯义也——笃:深厚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人困孙氏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隗小才,而逢大遇
  大风浪不能使之鸣也
C.天下谈士,依扬声
  不赂者赂者丧
D.表不悉
 ?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融与盛孝章友善,忧其不能免祸,于是给曹操写信,希望曹操像历史上一些能够重用贤才的人物一样,对盛孝章加以援引。
B.如果不救盛孝章,那么孔融的祖父就不会说他有益友,并且朱穆将会与他绝交。
C.孔融认为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所称赏赞美的人。
D.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之骨”的历史事实,是为了说明纵然盛孝章不是绝顶的贤才,但招致他可以收取好贤的名望,贤人必将接踵而来。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1)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羞耻。
  (2)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3)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何况贤士们生了脚呢!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短语中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锄
②钩长铩
③万之势

⑤一夫作
A.yōu qín jí chèng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g duó xié nàn
C.yòu jín jǐ chèng duó xié nàn
D.yòu jín jí shèng duó qì nàn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3.请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1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参考答案:1.B
2.D
3.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军队的素质;装备。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末七月十六日也。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节选自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
5、对下面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已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
B、四龄失怙?失去父亲
C、芸既长,娴女红女孩化妆
D、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斜眼看
6、下列划线字的意义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A、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 知寿夭之机此已伏矣
B、王衡挤身而入? / 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
C、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 /?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
D、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 / 乃藏此专待汝婿耶?
7、下面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同类的一项是:(?)
A、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B、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
C、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D、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复幼年先与金沙于氏订婚,于氏八岁夭折,所以陈芸是第二位与沈复缔结婚约的女子。
B、沈复十一岁时,因堂姐出嫁而随母归宁,第一次见到比自己长十个月的表姐陈芸,为其娴雅聪慧所吸引,一见倾心,并对母亲誓言:“非淑姊不娶。”
C、文中“窃恐其福泽不深”“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以及“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知寿夭之机此已伏矣”等句,似意在暗示陈芸今后之命途多舛。
D、文中“藏粥待婿”一事,既写出了陈芸的体察入微与善解人意,也写出了沈陈二人的两情相悦与纯真无嫌,充满生活意趣。
9、断句与翻译。(共11分)
(1)用“/”给文言文段最后一句断句。(4分)
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3分)
2 .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4分)


参考答案:
5、C
6、A
7、B
8、B
9、(1)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2)母亲也喜欢她的温柔平和,就脱下金戒指缔结了婚约。
(3)我见他的鞋绣得很精巧,一问,原来是她自己做的,才知道她的聪慧不仅仅在写字吟诗上呀。


本题解析:
5、C(“女红”应指妇女所做的刺绣、纺织活计)。
6、A(A、两个“之”均为助词“的”;B表修饰/连词,并且;C代词“她的”/代词“它”,代“枣脯”;D副词、就/副,竟然)。
7、B(B句与例句都为定语后置句;A为陈述句,C为判断句,D为省略句。
8、B(“因堂姐出嫁而随母归宁”不对,沈复此前曾随母归宁,第一次见到芸;此为第二次)。
9、(1)每处1分,扣完为止。
(2)关键词:爱
(3)关键词:慧
文言文翻译:我自幼与金沙的于氏订亲,她八岁就死了,我于是娶了陈氏。她叫陈芸,宇淑珍,是我舅舅陈心余先生的女儿。她天性聪慧,牙牙学语时,教她《琵琶行》,就能背诵。她四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姓金,弟弟叫克昌,家里一贫如洗。芸长大后,会做针线活,一家三口全靠她做针线的收入过日子。克昌上学,送给老师的礼物从未缺少过。有一天,芸从书箱里翻出长诗《琵琶行》,一个字一个字挨着认,就开始学会了认字。在刺绣的空暇中,又渐渐学会了作诗,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句子。
我十三岁那年,随着母亲回姥姥家去,看芸的诗作,虽然感叹她的才思隽秀,心中又暗自担心她的福分不深,但心中十分爱她不能自释。就对母亲说:“如果为我挑媳妇,非芸姐我不娶”。母亲也爱她的柔和温顺,就脱下金戒指为我们订了亲。这是乾隆乙未年(1775)七月十六日的事情。
这年冬天,适逢芸的堂姐出嫁,我又随着母亲到她家去。芸和我同年而比我大十个月,我俩从小就姐弟相称,所以这时仍然叫她芸姐。
去时看到满屋的人都穿得很鲜艳,唯独芸姐一个人衣衫素淡,只有一双鞋是新的。我见她的鞋绣得很精巧,一问,原来是她自己做的。这才知道她的慧心不仅在写字吟诗上。
芸姐生得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神采飞扬。只有两个门牙微微露出,似非佳相。她有一种温柔缠绵的神情,令人为之销魂荡魄。
我看她的诗稿,有的只有一联,有的只有三四句,大多数是没有写成的。问其原因,芸笑着说:“这都是无师之作,但愿能得到知已而又堪称为老师的人来最后敲定”。我开玩笑地在她的诗稿上题了“锦囊佳句”四个字,不知此时已隐藏着芸姐寿命不长的征兆。
这天夜里我送客到城外,回来已是三更时分,我肚中饥饿想找点吃的,女仆们送来了枣脯,我嫌它太甜。芸姐暗地里牵了我的衣袖,我就随着她到她屋里,看到藏的有热粥和小菜,我欣然举筷,忽然听到芸姐的堂兄玉衡喊道:“淑妹快来!”芸姐急忙关了门说:“我已经累了,正准备睡觉”。玉衡从门外挤了进来,看到我正准备吃粥,就笑着斜着眼对芸说:“刚才我要吃粥,你说没了,原来藏在这里专门留给你的女婿吃啊!”芸姐大为窘迫,躲到一边去了,上上下下的人都笑话她。我也赌气地带了一个老仆先回去了。
自打吃粥一事被人嘲笑后,我再到芸家去,芸就躲开,我知道她是恐怕再被人笑话。)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