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2019-03-15 22:37:21 【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人袄则可畏也
B.怪星之党见
C.其说甚尔
D.无用之辩,不急之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解多义。

如寡人者,安与耻(?    ?)
素与副使张胜相(?    ?)
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战(?    ?)
山重水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未若吾赋不幸之甚也(?    ?)

果行,国人皆(?    ?)
君更尽一杯酒(?    ?)
三日农功(?    )

遂使之行于吴(?    ?)
败之机,在于今日(?    ?)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矣(?    ?)


参考答案:知道/相亲,相好/主持,管理? 再/繁复/恢复? 劝勉,勉励/劝说/鼓励? 讲和/成功/成为,形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
B.惑而不从师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是做修饰,其余选项是表转折”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注:?僦jiù,租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权:权且、暂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延:拖延
C.多一时之贤多:增加
D.以不视疾为恨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笏撞之折齿皆白衣冠以送之
B.而小人权幸皆不便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当世知名之士行李之往来
D.乃辅臣例宣借者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A.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
/同进士出身
B.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
/同进士出身
C.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D.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赐同进士出身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4分)
译:?
(2)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4分)
译:?
(3)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4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1)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
(2)又上奏批评晏殊役使官兵建筑出租房来谋求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
(3)我是老毛病犯了,马上就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


本题解析: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做江南安抚使,把晏殊当作神童推荐给朝廷。皇帝下诏晏殊与一千多进士一块在朝廷上考试,晏殊一点都不害怕,拿着笔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皇帝非常赞赏,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过了二日,又考试诗、赋、论。晏殊上奏说:“我曾经自己练习写过这篇赋,请考试别的题目。”皇帝喜欢他不隐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遵奉遗诏暂且垂帘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想独自参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朝中没有人敢决定这个建议的。晏殊提出建议说:“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方案就决定下来。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弹劾晏殊,晏殊被罢官做了宣州知府。过了数月,改任应天府,延请范仲淹来教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弃,(重新)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太后拜谒太庙时,要安排穿戴衮冕的礼服,太后询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上太后着装的规矩来应对。这时,陕西方面正在发生战争,晏殊请求撤除内臣宦官监军的制度,不把固定呆板的阵法图交给众将领,使得宋军能够便于攻守,应敌致胜;及时招幕弓箭手进行训练,以作好战斗的准备;晏殊还请求拿出皇宫中多余的物品来充实边防军费。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施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日:“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予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奏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拳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泰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zhé):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患之所从来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也伤:妨碍
C.约宾秦,无争重倍:通“背”,违背
D.齐南楚之淮北.割:攻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齐,见章华东门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王之间臣卒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
C.国重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吾尝跛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收天下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3分)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4分)
(3)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1)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反映平静,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
(2)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说的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
(3)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句“予以为何如?”大意可知,微:隐蔽、不明显。所以选A。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与“介词,表被动” ;B项“也”分别为“助词,句中表提顿”与“语气词,表商榷语气” ;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关系, ”与“连词,表修饰关系” ;D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所以选D。
小题3: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是齐王对苏代的发问;④是苏代为齐国进攻宋国游说秦王;⑥是苏代对秦昭王分析秦齐联合的大势,从而侧面印证齐国攻打宋国的必要性,均与“释帝”无关。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齐王认为”属于张冠李戴,且“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为主观臆断。所以选B。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称”译为称帝,“安”安定,“后”译为晚。(2)这个句子中“以为”译为以……为,“所谓”译为就是所说的,“以……为”译为由……变为。(2)这个句子中“患”译为担心,“从”译为合纵,“衡”译为连横。
参考译文:
齐缗王三十六年,齐缗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拜见齐王。齐王说:“嘿,好啊,您来了!秦国派魏冉送来了帝号,您认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大王对臣的提问太仓卒了,而祸患的产生常常不明显。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马上就准备称帝。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况且在争称帝名时表示谦让,也没什么妨碍。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都憎恶他,大王也就不要称帝.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这是很大的资本。况且天下并立两帝,大王认为天下是尊崇齐国呢,还是尊崇秦国呢?”缗王说:“尊崇秦国。”苏代说:“如果放弃帝号,天下是敬爱齐国呢,还是敬爱秦国呢?”缗王说:“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苏代说:“东西两帝订立盟约进攻赵国有利,与讨伐宋国的暴君,两个相比哪个有利?”缗王说:“讨伐宋国的暴君有利。”苏代说:“盟约是均等的,可是与秦国一起称帝,天下只尊崇秦国而轻视齐国,放弃了帝号,天下就会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进攻赵国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明确地放弃帝号以收拢天下人心,背弃盟约,归附秦国,不与秦国争高低.大王要利用这个时机攻下宋国。占有宋国,卫国的阳地也就危急了;占有济水以西,赵国的阿地以东一带就危急了;占有淮水以北,楚国的东部就危急了:占有陶、平陆,魏都大梁的城门就被堵塞了。放弃帝号而用讨伐宋国暴君的事代替,这样,国家地位提高,名声受人尊崇,燕国、楚国都会因形势所迫而归服,天下各国都不敢不听从齐国,这是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义举呀。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谓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于是齐国放弃帝号,重新称王,秦国也放弃了帝位。
缗王三十八年,齐国讨伐宋国。秦昭王发怒说:“我爱宋国和爱新城、阳晋是一样的。齐国的韩聂和我是朋友,可是却进攻我所爱的地方,为什么呢?”苏代为齐国对秦王说:“韩聂进攻宋国,就是为了大王。齐国强大.再有宋国的辅助。楚魏必然恐慌,恐慌就一定向西侍奉秦国,这样,大王不用一兵,不伤一卒,不用费事就会使魏国割让安邑,这就是韩聂告求于大王的。”秦王说:“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苏代回答说:“天下各国的情况能让齐国都知道吗?齐国进攻宋国,它知道侍奉秦国应该有万乘之国的力量辅助自己,不向西侍奉秦国,宋国也就不会安定。中原那些白发的游说之士都绞尽脑汁想离间齐、秦的联合,那些驾车纷纷向西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和齐国交好的;那些驾车纷纷向东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同秦国交好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不想让齐、秦联合。为什么三晋与楚那么聪明而齐、秦那么愚蠢呢?三晋与楚联合一定要商议进攻齐、秦,齐、秦联合一定要谋划进攻三晋及楚。请大王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行事吧!”秦王说:“好吧!”于是齐国就去攻打宋国,宋王出逃,死在温城。齐国在南方攻占了楚国的淮水以北土地,在西边侵入了三晋,还打算吞并周室,立为天子。泗水一带的诸侯如邹、鲁等国的国君都向齐国称臣,各国诸侯都很恐惧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