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A.不作可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某所,而母立于兹 C.视予心之不然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可叹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注意“穷时”的翻译)
(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注意“易”的翻译)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怪,意动用法,应为以……为怪。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常考点。在本题中,“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中的“怪”和“又皆贱远”中的“贱远”都是词类活用。怪,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怪”;贱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释为“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这些在文言实词的解释中一定要注意。
小题2:试题分析:A均为句末语气词;B并列关系/你的;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D句末语气词/句中停顿。
点评:文言虚词的判断,关键还是这个虚词所处的语境,那就是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就如本题中的“之”字,就用法来说有作代词、动词、助词这三大类,具体是什么用法,那就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视予心之不然兮”中的“之”处在句子的主谓之间,那它就是助词,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翱的忧国忧民之心。
点评:做这类题是先将各选择肢在原文中找到,理解所找到的相关句子,根据文意,与选择肢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各选项的正与误。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小句要翻译好“穷时”这一关键词,“穷”是“陷入困境”之意,“穷时”就是时运不通、时运不济。第二小句要翻译好“易”这个关键词,“易”在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点评: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常常是句子中的某个词成为翻译的障碍,这些关键词又是考试中的赋分点,所以翻译句子时,必须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句中关键词的破解,除了平时积累的一些知识外,关键还得靠句子的具体语境。
译文: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诸 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家素富,多金宝,褒无所受,脱身而出,为州里所称。
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仕周,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及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余,徙原州总管。
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冤而辞正,遂舍之。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使者簿责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盗也?”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使者与褒俱诣京师,遂坐免官。其盗寻发于他所,上谓褒曰:“公朝廷旧人,位望隆重,受金舍盗非善事,何至自诬也?”对曰:“臣受委一州,不能息盗贼,臣之罪一也。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悬即放免,臣之罪二也。牵率愚诚,无顾形迹,不恃文书约束,至令为物所疑,臣之罪三也。臣有三罪,何所逃责?臣又不言受赂,使者复将有所穷究,然则缧绁横及良善,重臣之罪,是以自诬。”上叹异之,称为长者。
十四年,以行军总管屯兵备边。辽东之役,复以行军总管从汉王至柳城而还。仁寿初,嘉州夷、獠为寇,褒率步骑二万击平之。炀帝即位,拜齐州刺史,寻改为齐郡太守,吏民安之。及兴辽东之役,郡官督事者前后相属,有西曹掾当行,诈疾,褒诘之,掾理屈,褒杖之,掾遂大言曰:“我将诣行在所,欲有所告。”褒大怒,因杖百馀,数日而死,坐是免官。卒于家,时年七十三。
8.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性友悌 悌:敬爱兄长
B.遂坐免官 坐:因……犯罪
C.臣受委一州 委:托付
D.不恃文书约束 约束:限制
9.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元褒“有德行”的一组( )
①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 ②元褒字孝整,便弓马 ③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
④臣有三罪,何所逃责 ⑤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⑥褒大怒,因杖百余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0.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褒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几个兄长的抚育下长大。他对几个兄长很友爱,兄长们想分家另过,元褒哭泣劝谏,但没能阻止这件事。
B.元褒家中富有,但他不要家中财务,凭宽仁大度的性格和渊博的知识作了官,凭功绩破格提升为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C.元褒在审理商人被抢案中,处理失当,被商人告到朝廷,皇帝派使者调查此事,元褒承认自己的错误,事情澄清后,皇帝称赞他是“长者”。
D.辽东之役时,元褒果断的依法处理了贪生怕死、畏惧劳苦的西曹掾,但是被免了官,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参考答案:
小题8:D
小题9:A
小题10:D
本题解析:8.(约束:规章制度)9.(②说的是他的武功;⑤说的是他的军功;⑥说的是他施刑过度)10.(“依法处理”欠妥,实是“用刑过重,致伤人命”,也不能说受到不公正待遇。)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4 题。
?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嗔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玄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2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人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D
4.(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本大题38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之宜兴革者,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少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①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后来成为明景泰帝)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① 橐:布袋?(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数:列举
B.乃手书谦名授吏部授:教授
C.超迁兵部右侍郎迁:提拔
D.皆令归治丧,旋起复起:起用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之二虫又何知?
B.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家祭毋忘告乃翁
D.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及前王之踵武
小题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③少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小题5: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之宜兴革者,即俱疏言之。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B小题1:A小题1:D
小题1:(1)(3分)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应该兴办或者改革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部”“疏”各1分,“之……者”句式译正确1分)
(2)(3分)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也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上下” “社稷”各1分,“以……为”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授,给)
小题1:均为“给予”,动词(A 他,代词;这,代词。C 于是,连词;你的,代词。D 等到;赶上)
小题1:略
小题1:(“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有误)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