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22:38:0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小题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小题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4分)
小题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小题2:
这是陈与义在“靖康之难”,避兵于巴陵,借居在一家小园中,春寒袭来,为花木忧心而写下的一首诗。首句写出时间、地点,“日日风”三字,写出“倒春寒”。二句用倒装句法,写“春寒”带来的灾难。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飘零了,未曾开放的蓓蕾不吐蕊了,新花嫩叶萧瑟了,这怎能不使“园公”害怕呢!至此,深深被一种凄凉愁苦的情调所笼罩。然而,三四两句,诗人等峰一转,写出一个振奋人疏的情景:“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妖嫩的海棠,不惜鲜红花朵受到寒风冷雨的侵凌,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了。花开花落,本不受人的思想支配,但诗人在这里给它以人格化了,“独立濛濛细雨中”,赋于它以感情,认为海棠花在此时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昂扬挺拔,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人把海棠刻画得如此生气勃勃,原是表达自己的情怀的。诗虽写的是雨中之景,却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气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居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小题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小题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2分)。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2分)
小题2: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2分),抒发了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首先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图景特点。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小题2: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态度的鉴赏能力。结合注释,知人论世解读诗句,我们不难发现:首联寂静、清冷的乡村图景,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怀亲之情;颔联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颈联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尾联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芯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深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题1:“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当时怀有什么心情?(6分)
?
小题2:最后两句诗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全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7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独坐的“影”陪伴着抱膝独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4分)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小题2:最后两句诗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东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5分)全诗语言质朴无华。(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这一句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虚写的手法,在静夜中,抱膝坐在孤灯前,想象着和亲友一起欢度佳节的情景。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恨。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语颇直。“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小题2: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可以感觉到那种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又前而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托遗响于悲风。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潦倒新停浊酒杯。
7、寒衣处处催刀尺,?
8、一去紫台连朔漠,?
9、?,以手抚膺坐长叹。
10、吾师道也,?


参考答案:(1)、风萧萧兮易水寒?(2)、知不可乎骤得?(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6)、艰难苦恨繁霜鬓(7)、白帝城高急暮砧? (8)、独留青冢向黄昏? (9)、扪参历井仰胁息? (10)、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