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22:38:0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的内容。(6分)
(1) 飞湍瀑流争喧豗,?。《蜀道难》
(2)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兴八首(其一)》
(3) 轻拢慢捻抹复挑,?。 《琵琶行》
(4) ?,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5)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


参考答案:
(1)砯崖转石万壑雷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孤舟一系故园心
(4)初为《霓裳》后《六幺》
(5)沧海月明珠有泪
(6)而致千里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请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清新明丽,很具有乐府民歌风格。全词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质朴的语言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抒发了自己对远方恋人的炽热的思恋之情,缠绵哀怨,亲切感人。


本题解析:鉴赏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浓郁的思乡之情,思念京洛友人之情。
2.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蝶恋花?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小题1:有人说“画屏闲展吴山翠”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正是传达抒情主人公心境的妙笔。请赏析这句诗。(4分)
小题2:这是一首怀旧词,请分析下阕是如何表现“凄凉意”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床前的画屏在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地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2分)在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反衬出自己的郁闷伤感。这里有怨物无情的意思,却含而不露。(2分)
小题2:“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记,触发了自己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只是如今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痕迹,反引起无限凄凉意绪。(2分)“红烛”句用拟人手法,写红烛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长洒同情之泪。因为烛油倾泻,似人流泪,这两句不说自己寒夜无眠,不说自己“自怜无好计”,不说自己垂泪,而移情于物,把这一切都归之于红烛,更能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情,词情感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小题2:此词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