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的内容。(6分)
(1) 飞湍瀑流争喧豗,?。《蜀道难》
(2)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兴八首(其一)》
(3) 轻拢慢捻抹复挑,?。 《琵琶行》
(4) ?,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5)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
参考答案:
(1)砯崖转石万壑雷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孤舟一系故园心
(4)初为《霓裳》后《六幺》
(5)沧海月明珠有泪
(6)而致千里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请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清新明丽,很具有乐府民歌风格。全词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质朴的语言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抒发了自己对远方恋人的炽热的思恋之情,缠绵哀怨,亲切感人。
本题解析:鉴赏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浓郁的思乡之情,思念京洛友人之情。
2.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蝶恋花?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小题1:有人说“画屏闲展吴山翠”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正是传达抒情主人公心境的妙笔。请赏析这句诗。(4分)
小题2:这是一首怀旧词,请分析下阕是如何表现“凄凉意”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床前的画屏在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地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2分)在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反衬出自己的郁闷伤感。这里有怨物无情的意思,却含而不露。(2分)
小题2:“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记,触发了自己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只是如今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痕迹,反引起无限凄凉意绪。(2分)“红烛”句用拟人手法,写红烛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长洒同情之泪。因为烛油倾泻,似人流泪,这两句不说自己寒夜无眠,不说自己“自怜无好计”,不说自己垂泪,而移情于物,把这一切都归之于红烛,更能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情,词情感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小题2:此词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