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汩罗江边?林非
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汩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地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汨罗江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洪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浑浊的河道时,真疑惑着如此惊心动魄和壮怀激烈的死亡,为什么要发生在这样平淡得近乎粗糙的场合,懊丧地感到自己猜测了半生的谜语,竟只获得令人失望的诠释。我从脚旁的青草丛中,拾起一块细小的碎石,使劲地往对岸掷去,它悄悄掉在河滩上的那一棵老榆树底下。幽暗的河水依旧在默默地流淌,映照着从一团团云雾中间挣扎出来的阳光,淡淡地反射出丝丝缕缕的波纹。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浑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
昨日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不禁想起至今还升华着整个民族崇高节操的屈原来。他在《哀郢》里曾叙述自己“上洞庭而下江”的游历,那时候的白云与碧水,跟我在两千多年之后看到的这壮丽风光,也许不会有什么迥然的差异。像我这样平庸地打发着日子的人,心里都激荡起飞溅的浪花,想在这波涛中泅泳,想在这天空里翱翔,那么这位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生了赴水自沉此种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为何不纵身跳向这浩瀚的水波?
屈原心里确实也奔涌着浩瀚的痛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替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建立功勋的,却受尽佞臣和群小的嫉妒,诬陷他诋毁君王的庸碌无能,谄媚地挑拨楚王原先对他的信任。这些嫉妒者恶毒的诡计,也燃起了深藏在楚怀王心中的嫉妒之火。他原来就隐隐地忧虑着屈原杰出的才华,会不会威胁自己装扮出来的尊严,因此被狡黠地提醒和告诫之后,嫉妒心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立即排斥和疏远了屈原。无权无势者的嫉妒心,对别人的杀伤力肯定会小一点,而掌握了生杀予夺绝对权力的君王,一旦萌生出嫉妒心来,就可能将所有人都置于死地。屈原的被贬抑和放逐,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继位的顷襄王同样不辨忠奸,听不得丝毫逆耳之言,屈原竟又被放逐了。汩罗江边留下他摇摇晃晃的身影,露出了多么消瘦和枯槁的面庞,多少憔悴和伤心的神色。当我在这儿踯躅时,在朦胧的幻想中跟他邂逅,影影绰绰地瞅见他,正于狂风的呼啸声里愤懑地悲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那种滥施权力的君王统治时代,一心一意忠于自己主上的屈原,只能于都城失陷的绝望中哀怨地自尽。
我心情沉重地望着对岸碧绿的稻田,径直地往远方绵延开去。在许久的寂静中,突然有只飞鸟掠过树梢,想箭镞似地射向湿漉漉的河边,饮了口水,又啁啾着飞走了。我神往地盯住它扬起的翅膀,执拗地思忖着:如果屈原依旧在这块深受蹂躏的土地上疾行,掩涕叹惜着国破家亡和流离颠沛的民众,跟他们一起去面对灾难,不再选择自沉水底的夙愿,那肯定会留下更多深沉、厚重和感情激越的诗篇。为什么不在苦难中生存和吟咏下去呢?我满腔悲愤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真想迈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向屈原提出这千钧般压在心头的询问。
小题1:文中画线的短语“猜测了半生的谜语”指什么?(4分)
小题2:屈原怀石投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并分条作答。(4分)
小题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当“我”终于站到汩罗江边,看到狭窄,混浊的汩罗江,非常地困惑、失望。作者认为,这样平淡粗糙的场地不应该是屈原的葬身之所。
B.“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这些描写表现了“我”十分愉悦、欢快的心情。
C.作者认为屈原的痛楚,来自于身边一群小人的妒忌,更来自于无法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建功立业。楚怀王的妒忌是导致屈原被贬逐的主要原因。
D.这篇散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屈原的“愤懑地悲鸣”表现出来,语言优美而灵动,想象悠远而逼真,议论深刻而独到。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江水是如何地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
小题2:(1)具有悲剧情怀的诗人被放逐而写作《离骚》时就萌发投身浩渺水波的想法;
(2)他受诬陷,遭嫉妒,在京城郢都被攻陷后,在江边徘徊的他彻底绝望了,只能决绝地自沉于这低浅的河水里。
小题3:AC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B项错在表现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这一描写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的联想,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困惑;D项是“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72周年祭
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72年了,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之前,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在这一天之后,也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于是,我们忘却了这一天:1926年3月18日。
3月18日,是一扇透出微光的窗户。
刘和珍,190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自幼丧父,家境清贫。我可以想见你的勤劳,你高超的针线与厨艺,你与母亲相依为命,你在一盏如豆的灯下读书到天明。1918年,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编辑。我在图书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你的文章,但我猜想,你的文字必不同于卓文君,不同于薛涛,不同于袁枚的女弟子们——蕴藉中有锋芒,温婉中有热情。1923年,你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不久,转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先生的印象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子弹却不会还报你以微笑。一颗子弹从你背部入,斜穿心肺。那年,你才22岁。
杨德群,1902年生于湖南湘阴县。1913年考入湖南女子师范学校,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的赏识。1924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1925年到北京求学,先考入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女子师范大学。我想,你的案头一定放着《娜拉》,放着《狂人日记》,放着《新青年》,放着《新潮》。然而,潮已落,新已变旧,你愤慨地说:“处在这个内敌外侮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之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要死,也要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才甘心。”你仿佛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江南女侠的转世。当刘和珍中弹后,你想去扶起她,可是弹从你的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你倒下了,但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你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24岁的你殒身不恤。
如花似玉的年龄,诗与歌的年龄。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恋爱过或者正在恋爱。我想,你们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时一定脸红心跳,你们去约会前一定不忘在鬓角插上一朵栀子花。你们读《伤逝》,为子君的不幸而流泪。你们除了校服以外,也喜欢鲜艳的旗袍。你们在宿舍里,制造着女孩子的秘密,同学亲如姐妹。你们到北京才一两年,还没有吃够冰糖葫芦,还没有看够香山的红叶,还没有听够飒飒的风声。你们原以为,古老的北京城一团和气,就像北京腔一样平缓悠长。那一天,你们放下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小心地折个角,想:回来再接着看。三三两两地,你们上路了。
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着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最后一封家书还没寄出,最后一句是俏皮的笑话。你们抬着头,蹦蹦跳跳的。你们与我同龄,还是孩子呵。3月早春,北京的天空中飞满各式各样的风筝。冰刚化,草刚绿。风沙很大,扑在你们娇嫩的皮肤上。谁会想到呢,枪声在风中响起来,你们吃惊地看着士兵举起枪,你们举着小旗的手捂住突然喷血的伤口。你们还来不及奔跑,白色的围巾已然飘落。你们呼叫着同伴的名字,却没有回答。
鲁迅先生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你们喜欢读先生的文章。先生写道:“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72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这泪与你们的鲜血相比,该是怎样微不足道呵。活着或者死去,已然不是一个问题。
72年过去了。保存焉的只有文字和图片,我的案头,一片狼藉。我听见了枪声,看见了鲜血,红色的大地与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军警制服与白色的学生装,悠宛的鸽哨与短暂的枪声。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我知道,你们的眸子注视着我,你们将为我祝福。(有删改)
1、本文和《纪念刘和珍君》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请任选两句作答)
(1)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着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死过”,为什么又说自己“重新复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细节突出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本文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这样写还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第三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第二人称的叙述。这样变换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作者为没有能够找到烈士们鲜活的生活资料感到惋惜,平凡的她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尤使人敬佩。
(2)“静静地伏在膝下”的温馨画面更添增伤感悲痛之情。母亲的期待无果,让人对造成这种悲剧的反对政府更添愤怒之情。
(3)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无限悲伤之情。
2、“已经死过”是因为作者受到烈士们爱国精神的感染,自己仿佛走进历史,走到她们的身边,挽着她们的手,并肩战斗;“重新复活”是因为作者受到烈士们精神的激励,在其精神鼓舞下“愤然前行”。
3、第6、7段,作者用想象的手法,描写她们日常生活的情景,突出了她们的美丽、温柔、善良和可爱。这样写也反映了反动政府的凶残、暴虐,有力地回击了阴险文人污蔑她们是“暴徒”的“流言”。
4、采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发对刘和珍等烈士的强烈情感,拉近作者和刘和珍等人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她们的距离,读来更添哀婉之情;为结尾作者走进历史,“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做铺垫。(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不久前,一些媒体出现的关于健康养生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追捧,致使一些人甚至不顾医生的劝阻,扔掉药瓶子,拿起菜篮子,力图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关元穴,没听过阴阳五行和任督二脉,那就是“OUT一族”。许多苦于药费之重、药物副作用之大的病人,到处搜寻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当成“功课”来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在内。因为这些养生知识多是在医学极不发达的历史年代产生的,必然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正如中医学界公认的那样,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没有一个药方是对所有人都管用的。
祖国医学尚且如此,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
客观上讲,食物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对人体的发育生长都是有益的。例如,豆腐里的植物蛋白和钙质。但如果说患了软骨病等严重缺钙的疾病,还不服用钙质剂而靠“食补”,就会延误病情。因为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靠吃豆腐或豆制品,那每天要吃的量需要禁食其他所有食物才能达到。而豆腐或豆制品所含的嘌呤较多,那就会因短时间里进食大量蛋白质而加重肾脏负担致使尿酸增高而有“痛风”的危险。再如说西红柿能防癌。的确,西红柿中所含的番茄素,被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公认能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但科学证实,这是要每天食入数公斤的量才可以达到的效果。
“吃长条茄子能减肥、降压、降血脂”及“喝绿豆汤能治疗肿瘤”更是捕风捉影的论点。事实上,凡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不会是从来不吃茄子与喝绿豆汤的。大量的以治疗为目的地进食茄子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一个正常人如果每天食用超过200-300克茄子的话,那茄子中所含的“茄碱”就会伤害人的消化系统。
至于食用各种颜色蔬菜达到健康并治疗某些疾病的说法,虽非谬说,也没什么可神奇的。其实就是中国营养协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说的“食物多样”的翻版。各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比例不同,“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才是真理。
(取材自杨军《痴迷健康绝不是健康》,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人轻信某些健康养生节目的宣传,由痴迷健康而“误入歧途”。
B.传统中医养生知识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
C.“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没什么可神奇的,它主张的其实是“食物多样”。
D.“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的观点才是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