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22:51:1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小题1: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小题2: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4分)



2、阅读题  诗歌鉴赏。(8分)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耕其中。②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小题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4分)
小题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4分)



3、阅读题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1.第二段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表现了刘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兰芝才貌双全,又勤劳贤惠,焦母为什么坚持“遣归”,并逼迫焦仲卿另娶“秦罗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诗歌鉴赏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⑴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竞沈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①沈(沉)浮:遗失。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小题1: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小题2: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试..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