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九)
2019-03-15 23:13:17 【

1、阅读题  阅读《过秦论》部分段落,完成后面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乏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粮而景从赢:担负
B.锄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铦:锋利
C.余威震于俗殊:非同一般
D.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项是(?)
A.锄耰棘矜,非铦钩戟长铩也/是余有叹焉
B.然秦区区之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然后以六合家,崤函为宫/吾属皆且所虏
D.非及向时士也 / 仁义不施而攻守势异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B.本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论证,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2、单选题  下列加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赢粮而从(“景”通“影”。读yǐng。)追亡逐(败北的军队,名词)
B.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嘉:赞许 贻:赠送)
C.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木直绳(中:合乎)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检:检查。发:发现)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辽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籍之七世孙,高祖以下皆仕金。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初事世祖于潜邸,中书辟为掾,辞不就。
中统初,命监铸百司印章,历太府内藏官,出为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迁北京奥鲁同知,历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入拜监察御史。蓟州有禁地,民不得射猎其中,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利用纠之。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卒以所没入悉归之民。擢翰林待制,兼兴文署,奉旨程试上都、隆兴等路儒士。升直学士,与耶律铸同修实录。出为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四川土豪有持官府长短者,问得其实,而当以罪,民赖以安。都元帅塔海,抑巫山县民数百口为奴,民屡诉不决,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大德二年,改安西、兴元两路总管。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民甚便焉。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狱上,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未几,致仕,居汉中。
成宗朝,起为太子宾客,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曰谨畏天戒,取法祖宗,孝事母后,敬奉至尊,抚爱百姓,敦本抑末,清心听政,寡欲养身,酒宜节饮,财宜节用,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杜绝谗言,求纳直谏,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俾近侍时赴经筵讲读经史。帝及太子嘉纳之。皇后闻之,命录别本以进。利用以老病不能朝,帝遣医诊视之,利用谓弟利贞、利亨曰:“吾受国厚恩,愧不能报,死生有命,药不能为也。”遂卒,年七十七。
利用每自言,平生读书,于恕字有得焉。廉希宪当时名相,简重慎许可,尝语人曰:“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王国宾其人也。”武宗即位,以官僚旧臣,制赠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封潞国公,谥文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为掾,辞不就    辟:征召
B.逻者诬州民冒禁,其家籍:查抄。
C.未几,致仕,居汉中致仕:退休
D.抚爱百姓,本抑末敦:敦厚
小题2: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B.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C.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D.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统初年,王利用受命监铸百官衙门的官印,历任太府内藏官,出京担任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被贬为北京奥鲁同知。
B.大德二年,王利用全部免除在其他郡服役的站户的徭役,百姓得到了很多利益。
C.成宗即位后,起用王利用做太子宾客。王利用首先把切中时政要害的事写疏上奏。
D.由于年老多病,皇上命御医前去诊视,王利用对弟弟王利贞、王利亨说:“我受国家厚恩,不能报答,十分惭愧;死生有命,药也无能为力。”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卒以所没入悉归之民。(4分)
②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3分)
(2)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王利用“为国为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小题1: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1分)
?
小题2: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这一主张上的区别。(4分)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