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于是余有叹焉 B.然秦以区区之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吾属皆且为所虏 D.非及向时之士也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此句中,殊俗意为边远的地区,故而“殊”可以理解成“特别的”、“边远的”。
小题2:此题可采用比较分析和排除法。A项中“于”不同,前者是介词,可译为“比”,后者是介词相当于“对”,B项“以”前者是“凭借”,后者是连词,连接行为和目的,解为“用来,用以”;. C项“为”,前者是动词,作为,后者表被动,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3:“虽然王公论良知,艮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艮与王公也”意思是说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略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于天下后世;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不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与我并立于天下后世。可见心斋自负甚高。
[文言文翻译]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加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赢粮而景从(“景”通“影”。读yǐng。)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赞许 贻:赠送)
C.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木直中绳(中:合乎)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检查。发:发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B辞:辞别;C阿:偏袒;D私:钟爱、偏袒)
小题2:B(A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前一个“若”是连词,“如果”之意;后一个“若”是代词,意为“你”。C均为疑问副词,意为“为什么”。D均是介词,可译为“拿”)小题3:C(A景公并不是很欣赏,因为景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导。B荆王并不追悔,也无歉疚之意,只是对子囊将军非常赞赏。D两者并不一致)
译文: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败,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做。”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求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那么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用剑自杀。荆王说:“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一柄斧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荆国自建国已经有四十二世了,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执法官。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罪犯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执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免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辽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籍之七世孙,高祖以下皆仕金。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初事世祖于潜邸,中书辟为掾,辞不就。
中统初,命监铸百司印章,历太府内藏官,出为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迁北京奥鲁同知,历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入拜监察御史。蓟州有禁地,民不得射猎其中,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利用纠之。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卒以所没入悉归之民。擢翰林待制,兼兴文署,奉旨程试上都、隆兴等路儒士。升直学士,与耶律铸同修实录。出为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四川土豪有持官府长短者,问得其实,而当以罪,民赖以安。都元帅塔海,抑巫山县民数百口为奴,民屡诉不决,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大德二年,改安西、兴元两路总管。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民甚便焉。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狱上,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未几,致仕,居汉中。
成宗朝,起为太子宾客,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曰谨畏天戒,取法祖宗,孝事母后,敬奉至尊,抚爱百姓,敦本抑末,清心听政,寡欲养身,酒宜节饮,财宜节用,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杜绝谗言,求纳直谏,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俾近侍时赴经筵讲读经史。帝及太子嘉纳之。皇后闻之,命录别本以进。利用以老病不能朝,帝遣医诊视之,利用谓弟利贞、利亨曰:“吾受国厚恩,愧不能报,死生有命,药不能为也。”遂卒,年七十七。
利用每自言,平生读书,于恕字有得焉。廉希宪当时名相,简重慎许可,尝语人曰:“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王国宾其人也。”武宗即位,以官僚旧臣,制赠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封潞国公,谥文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辟为掾,辞不就 辟:征召
B.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籍:查抄。
C.未几,致仕,居汉中致仕:退休
D.抚爱百姓,敦本抑末敦:敦厚
小题2: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B.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C.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D.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统初年,王利用受命监铸百官衙门的官印,历任太府内藏官,出京担任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被贬为北京奥鲁同知。
B.大德二年,王利用全部免除在其他郡服役的站户的徭役,百姓得到了很多利益。
C.成宗即位后,起用王利用做太子宾客。王利用首先把切中时政要害的事写疏上奏。
D.由于年老多病,皇上命御医前去诊视,王利用对弟弟王利贞、王利亨说:“我受国家厚恩,不能报答,十分惭愧;死生有命,药也无能为力。”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卒以所没入悉归之民。(4分)
②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3分)
(2)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王利用“为国为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5:(1)①巡逻的兵卒向皇上上诉,王利用替百姓们辩驳,越发坚持,最终把所没收的财产全部归还给百姓。
②根据人的才能授予官职,按照时令让人务工服役。
(2)举例:①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②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③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抚爱百姓,敦本抑末”一句是原文中王利用上奏十七件中的一件:爱护百姓,勉励农业抑制工商业。敦:奖励,发展。所以D项解释错误。故选D。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第一个“与”介词,跟;第二个“与”是连词,和。B.“之”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 第一个“为”动词,是;第二个“为”介词,被。D.第一个“以”介词,由于;第二个“以”介词,用。所以,选B。
小题3: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关键词的意思。关键词是:悟(聪颖)、遂(于是)、名(齐名)。B“利用幼颖悟弱冠∕”,弱冠是指男子20岁。跟“幼”在同一句,明显是断句错误,故排除B。C. 利用幼∕颖悟弱冠∕,稍加翻译就可知断句错误,王利用小,20岁聪慧。前后句意不连贯。故排除C。D项跟B犯类似错误。故正确选项是A。
小题4: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在组织答案时,要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辨别。A项中“被贬为北京奥鲁同知”与原文“迁北京奥鲁同知”不符。“迁”,升迁。所以,选A。
小题5:(1)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有:“诉于上”“卒”“悉” “量”“工役”“相”。
(2)在回答此题时,抓住“为国为民”,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进行概括归类。如文中第二段“都元帅塔海,抑巫山县民数百口为奴,民屡诉不决,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可以概括为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可以概括为,减轻田租。第三段中“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概括成为国为民的政策。
参考译文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辽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王籍的七世孙,高祖以下都在金朝做官。王利用小时候聪颖过人,二十岁时与魏初同学,于是齐名。当时很多有名望的人交口称赞他。当初元世祖在做藩王的时候王利用就侍奉他,中书省征召王利用为掾,他推辞没有赴任。
中统初年,(王利用)受命监铸百官衙门的官印,历任太府内藏官,出京担任山东经略司详议官,升为北京奥鲁同知,历任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入朝拜为监察御史。蓟州有禁地,百姓不得在其中打猎,巡逻的兵卒诬陷州民犯禁,没收了这些百姓的家财,王利用纠正了这起冤案。巡逻的兵卒向皇上上诉,王利用替百姓们辩驳,越发坚持,最终把所没收的财产全部归还给百姓。又升为翰林待制,兼理兴文署,奉旨监督课考上都、隆兴等路的儒士。又升为直学士,与耶律铸共同编修《实录》。出京担任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四川土豪有议论官府是非的,他问得实情,并给判罪,百姓靠他得以安宁。都元帅塔海,强使巫山县民数百口为奴,巫山县民屡次上诉也没有得到裁决,王利用秉承朝廷的指示审查这个案子,全部把他们释放为平民。大德二年,(王利用)改任安西、兴元两路总管。他在兴元,减轻职田的租额,全部免除在其他郡服役的站户的徭役,百姓得到了很多利益。有个妇女毒杀了她的丈夫,审问她毒药从何而来,郡吏教唆那妇女冒指是从(某个)富有的商人处所购得。案卷上达,王利用说:“家富而卖毒药,难道符合人情吗?”审问富商,果然是被冤枉的。不久,王利用退休,归隐汉中。
成宗即位后,起用王利用做太子宾客,王利用首先把切中时政要害的十七件事写疏上奏:敬畏上天的警告,效法祖宗,孝顺地侍奉皇后,恭敬侍奉皇上,爱护百姓,勉励农业抑制工商业,清心理政,寡欲养身,酒要少喝,钱要节约使用,有功一定要奖赏,有罪一定要处罚,杜绝谗言,寻求并采纳直言劝谏,根据人的才能授予官职,按照时令让人务工服役,让贴身侍从按时到御前讲席讲读经文史书。皇帝及皇太子都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皇后听说这件事,命王利用另本进奏。王利用由于年老多病不能上朝,皇上命御医前去诊视,王利用对弟弟王利贞、王利亨说:“我受国家厚恩,不能报答,十分惭愧;死生有命,药也无能为力。”随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
王利用常常说,平生读书,对于“恕”字有心得。廉希宪是当时的名相,为政简易慎重,对于赞许别人很谨慎,曾经对别人说:“当今文章和政事兼备的人,只有王国宾一人。”武宗即位,由于王利用是东宫旧臣僚属,赠予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追封为潞国公,谥号文贞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小题1: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1分)
?
小题2: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这一主张上的区别。(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重视道德(或重德,贵德)。(只答“道德”,并非主张,不给分)
小题2:孔子的道德是仁义之德,主张为政在上,应以君子的仁义善德教育、感化百姓。老子的道德是遵道之德,主张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德,万物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方能成长壮大。(两个要点,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孔子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与老子所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来概括即可。
小题2:比较孔子“子欲善而民善矣”与老子“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就可分析出孔子强调的是教化的作用,而老子强调的是遵循自然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