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3-15 23:24:0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自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心一也/(用心)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横渡)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用来……的办法)
D、君子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
2、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
B、则明而行无过矣/失其所与,不
C、吾尝终日思矣/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用亡郑以陪邻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划线句子正确加注标点。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阅读题  李贺小传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诗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茬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卒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扬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其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嘭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粟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为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挤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选自李商隐《李贺诗歌集注》有删改注:李贺,字长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长吉之事尤——详尽
B.恒小奚奴——跟随
C.长吉不能读——全,都
D.苟然——确实
2.下列句子中划线相同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儿要当呕出心已尔——而后今培风
B.少,长吉气绝——顷之未发,太子迟
C.天苍苍高也——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D.何独眷眷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各项均能体现李贺文思敏捷,才华出众的一项是
[? ]

①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
②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③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
④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⑤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⑥状长吉之奇甚尽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没有全面勾勒李贺的一生,选取的材料意在突出李贺与常人迥异之处。
B.文章结尾尽情抒发作者的感情,让人体会到李商隐对李贺似有同病相怜的隐衷。
C.这篇文章以小见大,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内容深厚有韵味。
D.这篇传记有别于客观直叙,至情至性,文笔朴实自然。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
B.可怜体无比/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郁郁葱葱?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且于楚(有二心)——何之有(厌倦)
B.起不意(突然)——太子言(卑微)
C.杀人如不能(尽)——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
D.自来项王(道歉)——失其所(结交)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蔓草径——覆盖
B.经蒙茸则手足踏——分开
C.舆者坦里许——步伐
D.并作乡语怨老僧曰——责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芜没十之七矣 故蹊径可寻
B.访众僧 委舆
C.过此山势陡仄 越数十步,蔓草渐稀
D.至崖反者 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3.以下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B.又前,列坐岩下
C.唯余足迹是瞻
D.舆者安坐于草间
4.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几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 舆 者 之 诳 即 暴 于 过 客 不 能 谴 呵 而 创 惩 之 也 而 怀 怒 蓄 怨 至 此 况 小 人 毒 正 侧 目 于 君 子 之 道 以 为 不 利 于 其 私 者 哉 此 严 光 管 宁 之 俦 所 以 匿 迹 销 声 而 不 敢 以 身 试 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试题巩固..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