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5 23:24:0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徐勣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勣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勣杖之,勣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勣,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勣悉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竟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勣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勣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勣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勣成大典。”帝然之,命勣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勣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勣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勣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勣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新政——沮:阻止
D.今五闰矣,未能成书——更: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蔡京以官僚旧——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推讲力行之耳——连衡斗诸侯  
C.不见卿久,今日闻嘉言——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出  
D.疾卒,年七十九——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勣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  
①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③勣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勣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勣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勣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勣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勣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勣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用亡郑陪邻?/?其无礼于晋
B.君知难也?/?吾还也
C.舍郑以为东道主?/?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之??/?君壮也,犹不如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蚊对
  方孝孺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僭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缔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缊,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蝇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喈,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注】①翣(shà):扇子。(本文有删节)
1.下列对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形受——质:资质
B.今人乃自其贵——贵:以……为贵
C.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之——陵:欺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
  邻之厚,君之薄
B.尔不谨,褰帷放之入
  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
D.而物独不可食人耶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烯帷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聶政之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选自岳麓出版社1988年版《古文观止》卷之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其所以微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见:表现
B.养其全锋而待其            敝:通“弊”,弊端
C.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      逆:迎接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其志气    称:相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锋不可犯,其末可乘       ②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B.①而归臣妾吴者,三年而不倦。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预羽曰
C.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仆妾之身 ②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D.①而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②乃使从者衣褐
3.下边各项中,能够直接说明留侯张良的“大勇者”本色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
D.具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即亮出中心论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有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之分。
B.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C.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D.“翻案”文章容易矫杆过正。年青的苏轼为强调“忍”的重要,将“忍”说成张良建功立业的根本原因。甚至将刘项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忍”与“不能忍”的个人气质,显然有片面性。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灌水的南边有一条小溪,向东流人潇水。)
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试题巩固..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