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2019-03-15 23:29:05 【

1、阅读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节选自《宋书·陶潜传》)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生不知何人——许:地方,处所。
B、环萧然,不蔽风日——堵:墙。
C、裋穿结,箪瓢屡空——褐:褐色衣服。
D、亲知其如此——旧:老朋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造饮辄尽,在必醉——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
B、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使二顷五十亩种秫——瞻衡宇,载欣载奔
D、其自序如此,时人谓实录——胡为乎遑遑欲何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1)已经喝醉了就回家去,竟也不装作舍不得的样子而留下。
  (2)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
  (3)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属吏告诉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去见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孙业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法,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为下面文段加上标点符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C.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依据的原则是兵法上说的,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上将军会失败,行军五十里只有一半人能与敌争利。
D 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
(2)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
(3)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3.C
1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
15.(1) 而以刑罚砍上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2)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傈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3)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本题解析:13.“庞涓消灭齐军士卒过半”不对。
14.准确理解句子意义,读准句读。
1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准确连贯表达原意。
文言译文
孙武死后,过了一百多年又有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为魏国做事因而当上魏王的将军,但自认才能不如孙膑,便暗地派人召见孙膑。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唯恐孙膑超过自己,嫉妒他,而以刑罚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地来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暗地里用车把他载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欣赏孙膑而以客礼待之。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己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傈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车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国,俘虏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只要世人一讲起行师用兵,都要称道《孙子》十三篇,所以不复详论,只谈他们的作为建树。谚语说:“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孙子料算庞涓是相当机智的,但却不能使自己从一开始就免遭刑罚。吴起为魏武侯论说山川形势不如道德重要,但用之于楚国,却是以刻薄残暴、缺乏仁爱而丧命。太可悲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论语阅读(15分)
小题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期可已矣??食旨不甘?
(2)孔子的“恕道”指的是什么?(2分)
(3)孔子的“恕道”与他对冉求、宰我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小题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
由也兼人?
(2)从以上三章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3)在第二、三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一种原则,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
(2)答:待人仁爱宽厚,能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答:不矛盾。因为孔子的“恕道” 重点在讲对他人的态度要将心比心、宽厚待人,但并不是对他人的错误听之任之,睁只眼闭只眼。第二章中冉有为季氏搜刮民财,没有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传达给季氏;第三章中宰我认为三年的守丧期太长礼乐会废驰,应缩短到一年,并不理解守丧三年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两个学生都有不对,因此孔子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不是严苛待人。
小题1:
(1)倍。
(2)答:直率、纯朴(1分);勇气过人(1分);有勇无谋(1分)。
(3)答:原则一:因材施教。因为子路的个性刚直鲁莽,所以孔子在教育时十分注意挫其锐气。而孔子之所以能够因材施教,是因为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做到了心里有数。
?原则二:改过迁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孔子在学生的举止不当、言行有失时,能直接点明其不足之处,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是给他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原则1分,认识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欲北渡,乃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逆贼杨异等降:使……投降
B.闻贼欲北渡规:谋划
C.诗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雅:儒雅
D.视事七年,正化大行视事:任职

小题2:下列各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谠言善策的一项是(3分)
①遂格杀广,还以状闻?②诗雅好推贤
③善于计略,省爱民役?④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⑤帝惜其能,遂不许之?⑥更使时,辟大司马府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每句5分)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
(1)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递上奏章。(句意2分,“无劳、不安、避”各1分)
(2)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巧碰上(恰逢)他因病去世。(句意2分,“坐、征、会”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雅”在此是“平素向来”的意思。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小题2:④是说杜诗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⑤是说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不同意他让出职位;⑥是说他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都不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谠言善策。①②③均能表现。
小题3:“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错,原文是“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可见是先斩后奏。做本题要对照原文,注意细节,关注人、事、时、地。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无劳”,译为“没有功劳”;“不安”是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感到不安”;“避”译为“让出职位给”;“坐”译为“连坐,因……犯罪”; “征”译为“征召”;“会”译为“正巧碰上,恰逢”。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更始年间,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升迁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击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棨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后,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向来喜好推荐贤明的人,多次举荐知名之士,有清河的刘统和鲁阳长董崇等。先前,兵禁制度崇尚简约,只是用带有皇帝之印的书信发兵,没有虎符这样的信物,杜诗上疏说:“臣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也很谨慎小心的。原来的制度派遣军队,都用虎符。其它征调的事,只用拿着信件的使者罢了。兵符假如能够合在一起,就采取作为最重要的信物,以此来表明彰显国家的命令,保持国家的威严与重要地位。近来派遣军队,只用带有皇上之印的书信,有时还用皇上的诏命,如有奸邪的人欺诈作伪,就无法发觉。我认为,军事正在兴起,叛乱的人没有消灭。从下面的郡国中征兵,应该慎重,可以确立虎符制度,来根绝奸诈产生的缘由。昔日魏国的公子无忌,威风令邻国倾倒,尚且借助兵符以此解了赵国之围,如果没有如姬的仇事,那么他的功绩也就不会显露。事情中有些虽然繁琐但不能省却,虽然浪费但不能停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罢。”谏书递给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杜诗虽然在外做官,但是对朝廷竭尽忠心,直方敢谏,擅长出谋划策,随不同的事献给皇上。在任七年,政绩教化十分显著。十四年,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赶上他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了以后没有办丧事和埋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句中的“其”,全都用作副词的一组是
[? ]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B.①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其可怪也欤!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