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23:49:3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认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中,C项,“普遍适用”错误。
小题2: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在这个题干句子的上下文有明确提示,“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可以判断出只有D项符合答案。
小题3: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这句话是错误的,原文没有涉及到,是作者的主观臆想。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随着全球肉类产量的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增长。目前,畜牧业用地已经占到地球土地面积的30%,作为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门类,畜牧业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用来生产饲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为给牧场腾出空间,已经有70%的森林遭到砍伐。目前畜牧业对全球825个陆地生态区中的306个造成了威胁,并且威胁到1699个濒危物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代价
B.应严格控制畜牧业发展
C.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D.畜牧业造成的污染严重


参考答案:选A


本题解析:主旨题。这是一道并列结构的题,五句话分别描述了畜牧业对温室效应、土地、森林、陆地生态区的消极影响,概括其共同点,只有“环境代价”适合,B项过度推理,C项无中生有,D项是局部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江 南 岸
陈志宏
①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绵绵诗意,把岸这一稚拙的江南风物,深深地烙进人们的心里。江南文人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历来为人颂扬。无心插柳的闲来之笔,不经意间,把江南岸的美名四下里传播了开来。
②江南水沛。有水便有岸,诗曰:“淇则有岸。”有岸之水,清泠映天,人来人往,心生留恋意;无岸约束,水就成了灾患,驱人逃离,害人不浅。江南水美,岸功不可没。
或宽或窄的一段,或绿或黄的一圈,或曲或直的一条,江南岸从水边延展开来,将碧绿的柔波,暖暖且软软地拥揽于怀。水的柔情意,衬出江南岸的大胸襟。造字先生把“伟”字和“岸”并连一起,便有羡人的高度,耀人的宽度,以及神奇且美妙的深度。
④唯美江南岸,绿意盎然,草树轻摇,轻轻浅浅的一线是画家明丽线条的起点,如水雾中沉睡着的五彩梦,又好似记忆中散发着怡人芬芳的黑白片断。
⑤江南岸与水密不可分。水,失魂地飘游,它的名字是汽、雾、霜、雨、冰和雪。游子思归恋家,水漂流在外,大地是它永远的故乡。流水无情,大地有意。大地宽厚的胸怀,接纳回到故里的水。自涓滴始,水在大地上欢蹦乱跳,在江南岸的护送下,累积成流,它的身影在塘溪沼潭里妖娆,在江河湖海里娇媚。
⑥因水而生,依水而活,江南岸唯以依绿染翠相报。绿,是江南岸迎风飘展的经幡,由内而外,净明通透。水草是少不了的普通饰品,生在岸上,倒挂在水里,有坚贞的骨血,更具水样柔性的肌肤。岸边的树,杨柳居多,乌桕、苦楝、白杨、皂角和合欢也不少见。树的挺拔,映衬岸的魁伟;树的风姿,增添岸的厚实。
⑦秋冬时节,水瘦下去,江南岸在风中展露嶙峋惨白的骨肉,那是水一点一滴侵蚀的结果。你进三尺,我退一米,江南岸看淡荣辱,自是不会患得患失。岸绿岸黄暗自春。秋冬时节的岸,不畏水的耻笑,春夏之季,不惧水的冲刷,坦然接受水的捧杀与棒杀。江南岸为水而生,以水为美,和水交缠到白头,不论春秋冬夏,永远不离不弃。
⑧多情亦是大丈夫,江南岸超越世俗眼中的魁伟,柔情万种,极尽缠绵意。
⑨亲水江南人爱恋江南岸。农夫荷锄扛耙,牵一头走得四平八稳的水牛来岸边饮水;女子步履轻盈,提篮衣物去岸边浣纱;孩子脱得赤溜精光从岸上一跃而入水,过了好半天才浮出水面,惊飞一群鸭;渔夫和船家驾一叶扁舟在水里穿梭,水上的日子,绵长而味足。
⑩生在江南,对于岸,心有千千结。家里有块田在北港(本地的俗称,即向北流去的河)岸边,年年崩岸,都要毁掉一部分水稻。父亲望着塌陷入水的岸,欲哭无泪,扶锄垒起一条新的田塍。我站在父亲身边,无限伤感地望着坍下去的岸,说:“怎么会这样?”父亲向着河水冲着风说:“去的只管去吧,留下的总要珍惜。”
?就是这条岸,在我青春岁月,引爆对远方的渴望。1993年正月初三,我从此岸出发,朝着离家的方向,走向远方。过河上的一座桥,来到彼岸,沿岸向家的方向折回。披着朝阳去,眼看夕阳西下了,却找不到回家的岸。
?——原来,我踏上了此岸彼岸之外的第三条岸
?多年后,我读到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河的第三条岸》,回想当年的轻狂,不禁莞尔。河的第三条岸,到底是什么?是污浊的世界,还是无忧的天堂?是无法摆脱的不幸,还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是关于岸的寓意,延伸开来,有无穷的可能。
?江南岸带给我视觉美感,以及实实在在的益处后,经由罗萨先生开化,引领我进入自由的思想之境,让我在形而上的王国快乐飞奔。
?念念江南,亲亲我那梦中的江南岸。
(选自陈志宏著《人生三道茶》)
小题1: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分)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③段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
小题3:文章以“江南岸”为题,却多处写水,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按照要求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谈谈你对本文“江南岸”内涵的理解。(4分)?
(2)探究第?段中划线句“原来,我踏上了此岸彼岸之外的第三条岸”蕴含的深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引用诗句,点明题目,引出下文对江南岸景、人、情的描绘。(2分)②叙述了江南岸与水密不可分,江南人对江南岸的爱恋。(2分)③表达了自己在人生追求道路中的思考和对江南岸的思念与挚爱之情。(2分)
小题2:①运用排比手法,从宽窄、色彩与曲直等方面刻画了江南岸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具节奏感。(2分)②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江南岸以柔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江南岸的博大胸襟,为水而生,以水为美,与水密不可分。(2分)
小题3:①水与江南岸的形象是统一的,水与岸密不可分,互为依存,无水则无岸。同时,江南人也因亲水而更加爱恋江南岸。(3分)②水的柔情,水的优美,水的灵动更能衬托出江南岸的博大胸襟与超越世俗的魁伟,凸显了散文的特色——“形散神不散”。(3分)
小题4:(1)①“江南岸”是江南水美的典型环境,博大,宽厚,看淡荣辱,拥有超越世俗的魁伟又柔情万种。②“江南岸”是作者爱恋江南的触发点,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因为家乡让人思想自由,内心充实。③“江南岸”是作者追逐人生,思考人生的精神依托,接纳着漂泊的游子,是作者永恒的心灵故土。(任答两点,探究有理,可得4分。)
(2)①作者年少时未深思熟虑离家远行,认为理想在远方;成熟后人生阅历开始丰富,却再也无法找回曾经的美好与爱恋,此句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后对人生的反思。(2分)②作者在上下求索中,到达不了那个美轮美奂的理想彼岸,也回不到曾经熟悉的此岸,只能选择“漂泊”,希望能有对精神与命运的向往和追寻。(2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文章的结构的分析题目,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段,注意一些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前四段文章开头引用诗句引出“江南岸”,然后对其描绘;通过第五段中的“江南岸与水密不可分。”看出下文是“江南岸”和“水”的关系,从第九段“亲水江南人爱恋江南岸”可以看出写江南人对“江南岸”的爱恋;通过第十一段“就是这条岸,在我青春岁月,引爆对远方的渴望”可以看出写自己的追求,最后“念念江南,亲亲我那梦中的江南岸”表达对“江南岸”的思念和挚爱之情。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题干已经限定修辞,答题时主要辨明修辞为“排比”“拟人”,然后结合文章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小题3:这是一道考核文章手法的题目,首先答出水的特征,然后答出“水”和“岸”的关系,答题是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二者的关系是衬托。“水”的特征是“柔情”“优美”“灵动”,和“岸”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作用是用“水”衬托“岸”的“博大胸襟与超越世俗的魁伟”,同时这也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小题4:第一题是题目内涵的探究题目,主要是答出“江南岸”的特征,“博大,宽厚,看淡荣辱,拥有超越世俗的魁伟又柔情万种”,然后答出作者的情感“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然后探究原因“家乡让人思想自由,内心充实”“江南岸是作者追逐人生,思考人生的精神依托,接纳着漂泊的游子,是作者永恒的心灵故土”。第二题是探究句子内涵的题目,这是依据意蕴句,答题时要结合本文的中心和作者的情感来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
①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假山瘦石、草木花卉,而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情怀。苏州园林成了旅游景点和文化空壳。今天,我们的财富和能力足以建造更多的苏州园林,甚至能把整座城市变成园林,但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苏州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开着宝马、凯迪拉克的 “名人”急冲冲出入于今天的 “苏州园林”,但他的目光不再注意墙角边一朵小花的开放和凋零,他的心灵再也体验不到水塘里一尾锦鲤游弋的快乐。
②我觉得火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旅行工具。相对于汽车,火车有空间感;相对于飞机,火车则有时间感。所以,在中国火车全面提速的早几年,我甚至想给铁道部长写信,建议他给兰新铁路减速。因为我生活在新疆,而我的老家在浙江,每次回家和返疆,都要乘坐往返于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54次、51次列车。提速前,这趟列车要走三天三夜:第一天,大家为了 “占领”行李架可能会发生争吵、冲突;第二天,面对面有些尴尬,从沉默到试探性地沟通、说话;第三天,敞开心扉,有了无障碍交流,有的开始分享一只烤鸡,一起喝起了啤酒……在火车上结识朋友、产生爱情,是时常发生的事情。火车提速到两天两夜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情形照旧,第三天却没了……一起乘坐了火车,一起经历了漫漫长旅,车上与车下,都是陌路。 “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我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进步、阻挠发展,而是包含了一个 “游子”朴素、诚恳的文化动机。
③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是社会进步带来生活方式改变的两个例子,具有抽样分析、个案讨论的价值。但环境的变化已触及到每个人内心,并且是切身的、具体而微的。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难道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灵的……但社会仍是一个整体,必须在一个共同体中协调向前,尽管它有点气喘吁吁、慌不择路的样子,却是包裹在一张皮里面的。我们深陷于资讯、影像与复制之中,置身于雅克·厄鲁尔所说的 “极度视觉化的时代”,一切都从属于视觉化,在视觉化之外什么都没有意义。
④经济是个手段,不是心智完善以及抵达完美人性的目标。文化朝向这一目标,所以文化需要工具和手段。我们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那么,从文化现实来说,文化又可以分为外部文化和内在文化。内在文化指向心灵、情感、思想、人性,这也正是文学需要呈现和探讨的。只有人类内在的天赋秉性得以有效、和谐地发展,人性才能获得尊严、富足和愉悦。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宗教、科学、诗歌、哲学都肩负着这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共时性(古典/当代、传统/创新)被忽略了,文化关系(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一方面,太多的聪明人把文化搞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们高谈阔论文化,其实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文化成了工具手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但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已是一个现实。
⑤如何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现在,经济发展不再是一趟普客列车,而已是动车和高铁,火车上的三天三夜终有一天会变成30个小时。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时间的获得还是时间的失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飞速的经济动车上,被惊醒的文化充满了警觉,这是文化自觉、人类自觉的一个前提。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和我们的唯一出路,攸关性命和未来。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者所说的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是指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园林本身并没有消失。
B.作者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火车提速,而是觉得“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
C.人们往往将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了文化目标,因此文化共时性被忽略了,文化关系发生了错位。
D.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它对文化传播谈不上贡献。
E.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充满警觉的文化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文化当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
小题2:下列不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3分)
A.苏州园林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
B.现在很多地方大打“名人故里”争夺战。
C.一些地方以经济价值即盈利多少作为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尺度。
D.各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投入。
小题3:从文章看,作者通过苏州园林和火车的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4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我们应该怎么做?(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1:D
小题1: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③经济运动与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④社会这一整体中各元素间有割裂不能协调向前的危险。(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
小题1:①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品质、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②重视文化共时性。③摆正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不能把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文化目标。(不能让文化关系发生错位)。④应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


本题解析:
小题1:C、第4段,强加因果;D、第4段最后一分句中“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E、第5段最后一句“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引用事例的好处就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观点态度。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47年3月25日下午,森特勒利亚煤矿5号矿井办公室的时钟指向下班时间了,时间是15时27分,142名工作在离地面540英尺深的地下的工人正要离开时,爆炸发生了。
营救人员把第一名遇难矿工抬上地面时,已是27个小时后了。当这名遇难者被人从井口抬到停在附近的一排救护车旁时,一种令人恐怖的安静降临在拥挤的人群中,但警察又把人群堵住了。当发现遇难者被毯子裹住了脸,像一团蜷缩的东西时,一些妇女忍不住转过头去哭泣。接着另外17名遇难者也被人从井底抬了出来,但都死了。
[节选自(美)哈里·威伦斯基《森特勒利亚煤矿5号矿井爆炸惨剧》]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新闻的语言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令人恐怖的安静”“像一团蜷缩的东西”“忍不住转过头去哭泣”等描写,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悲痛、沉重的氛围,语言生动、真切。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不能脱离文章,而应注意结合画线部分中的重点字词去理解。从画线部分可知,“令人恐怖的安静”“蜷缩”“忍不住转过头”等字眼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环境氛围的沉重、悲痛。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