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5 23:49:39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所谓黄肠题凑,是指墓葬中椁室周围用柏木枋堆垒的框壁结构,为我国汉代的一种葬制。所谓石材题凑,是指墓葬中砖室周围用石材砌垒的框壁结构,因它是“黄肠题凑”影响下的产物,目前考古界故称其为“石材题凑”或“题凑石墙”。 “黄肠题凑”起源于先秦“题凑”。《礼记·檀弓上》:“柏椁以端长六尺。”郑玄注曰:“以端题凑也,其方盖一尺。”孔颖达疏曰:“以端者,犹头也。积柏材作椁,并葺材头也,故云以端。”《吕氏春秋·节丧篇》:“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高诱注曰:“室,椁藏也,题凑,复垒也。”又《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凿池积土,文石为椁,题凑为中。”说明题凑结构至迟在战国时已出现。但至今尚未发现战国题凑实例,故其形制、结构不可考。 “黄肠题凑”出自《汉书》。是西汉皇帝、诸侯王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他勋戚大臣只能由皇帝特赐。《霍光传》:“光死,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端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可知这种葬制之“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堆垒的方式方法,垒时木头要向内。 东汉时期,随着砖石室墓的盛行,黄肠题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用石材作题凑的砖室墓。《后汉书·礼仪制下》载:“大丧,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表明东汉时题凑已用方石制作,如黄肠题凑之礼制。 据考古资料,大约从东汉安帝起,中原地区的大型墓葬皆实行前、中、后三室之制,题凑之制因而受到多室墓制冲击,石材题凑从此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踪隐迹。 12.目前考古界又称石材题凑为“题凑石墙”,所以称其为“墙”,是着眼于: A.所用材质? B.实际作用? C.砌垒结构? D.墓室形制 13. 对文中引文的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礼记·檀弓上》的目的主要是说明题凑的材质及形状 B.作者引《吕氏春秋·节丧篇》主要是为了说明先秦已有题凑 C.作者引《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主要目的是说明题凑在墓中的位置 D.作者引《后汉书·礼仪制下》主要是为了说明东汉时按照礼仪制作王侯等的墓室 14.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墓葬的题凑结构从先秦到两汉都有,但黄肠题凑只在西汉时才有 B.《汉书》中记载的黄肠题凑所用的材料和堆垒方法,是现在所见最翔实的 C.石材题凑与黄肠题凑只是所用材料不同,堆垒的方式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D.题凑墓制的消失,是因为从东汉安帝时起,中原地区都实行多室墓制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有黄肠题凑的墓制由内到外依次可能是:梓椁——便房——题凑——积土 考古资料表明,砖石墓和多室墓的盛行,是黄肠题凑消失的根本原因 黄肠题凑不仅古代文献多有记载,考古中也已有实例发现 石材题凑与黄肠题凑的渊源关系,出土的铭刻“黄肠石”的方形墓石可证明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6分)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②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无论是中国的先民“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到来了21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口口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口口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 ③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 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④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同后,会尽可能避免进人荒原。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 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人荒原。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人主动探索荒原,他 们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利益——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财富、劳动力、交通线,或是为了某种精神追求——取经,求仙,实现信仰,获得真理,净化灵魂,也可能纯粹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的经历和记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投入荒原之旅。 ⑤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以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 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消灭”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小题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因为所以 B.即使然而 C.尽管但是 D.既然那么
| 小题3:第③段概述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是为了说明??(2分) 小题4:对第④、⑤段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基本定居后,多数人不愿在荒原生活。 B.进入或穿越荒原者,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C.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荒原的价值得到凸现。 D.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 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B.荒原——永恒的魅力 C.荒原——科学家的乐园 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 小题5: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字)(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英才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小题1: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小题3: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
?(节选自赵伯陶《宋词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小题1:作为与诗不同的文学样式,词具有哪些文体特征?(6分)
小题2:如何理解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的说法?(4分)
小题3:“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一句中的“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词“在言志咏史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请举例说明。(5分)
5、阅读题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述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翠翠为什么心里会感到“薄薄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