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A.而又缘饰以儒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本题解析:文言文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于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处:立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3、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5、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自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C?
5、(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消瘦而实际上丰腴。
(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3)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鸿门宴》回答下列问题。
1.情节波澜起伏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请分析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如何刻画樊哙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羽和刘邦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项的重要谋士,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古人对项羽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你的观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项羽的三首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答案:1.宴前是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次日即成行。宴中是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所佩玉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项王默然不应”,一落;项伯“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二落;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未有以应”,刘邦借如厕逃席回营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三落。宴后是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刘邦借如厕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张良受托留谢,是其忠心之举;范增剑碎玉斗,则是愤怒之为。
2.(1)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闯帐后对项羽的那番慷慨陈词既借机讥讽项王,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颇有智谋。
(2)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3)外貌描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课文浓墨重彩写樊哙,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3.项羽的性格特点:①胸无城府,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②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块示意,项王不应。③沽名钓誉,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④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的话置若罔闻。刘邦的性格特点:①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②既机智又狡诈:拉拢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是诈。③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④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4.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已,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5.示例:项羽没有杀刘邦,可以看出这完全是由于他的妇人之仁。因为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就可以少一个劲敌,有助于自己完成统一大业。项羽没有杀掉刘邦,结果最后自己被刘邦杀掉。另外一方面,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局面下,杀掉刘邦可能会早日结束分裂局面,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