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曰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1)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2)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
本题解析:
小题:(属:通“嘱”,交给,委托)
小题:(转折;并列。A.代词。B.音节助词。D.竟。)
小题:(“太后的包庇”不合文意。“弹劾”也在太后行动之前。)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他因为有家财而当了骑郎,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都没有升迁,没有什么人知道他。……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虎圈。皇上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档案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全都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档案的情况,想借这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究尽。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么?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如今陛下凭着啬夫能言善辩而破格提升他,我恐怕天下受这风气影响,争着夸夸其谈而没有实质内容。况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国君的一举一动不能不谨慎啊。”文帝说:“好。”于是作罢,不任命啬夫了。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于是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薄太后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们为中大夫。不久,皇上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出来,使皇上驾车的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那人说:“我乡下人来到这里,听到清道戒严,就藏在桥下面。过了很久,认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看到皇上的马车和仪仗队,立刻就跑了。”廷尉上奏应判的罪刑,一个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好在脾性柔和,假如是其他的马,一定不是摔伤我了吗?可是廷尉却只判处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一辈子和天下人一同遵奉的。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况且在当时,皇上假如立刻诛杀了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下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有倾斜,天下使用法律时都任意取轻或取重,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希望陛下明察此事。”过了很久,皇上说:“廷尉应当这样。”……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话,坚守法度不逢迎皇上意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幽求,冀州武强人。圣历中,举制科中第。调阆中尉,刺史不礼,弃官去。久之,授朝邑尉。桓彦范等诛张易之、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幽求谓彦范曰:“公等无葬地矣。不早计,后且噬脐①。”不从。既,五王皆为三思构死。
临淄王入诛韦庶人,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封户至五百。
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罢政事。不旬月,迁吏部,拜侍中。玺诏曰:“顷王室不造,中宗厌代,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幽求处危思奋,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国家之复存,系幽求是赖,厥庸②茂焉,朕用嘉之。宜加赐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先天元年,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幽求自谓有劳于国,在诸臣右,意望未满,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殊不平,见于言面。已而湜等附太平公主,有逆计。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使暐说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臣请督羽林兵除之。”帝许之。未发也,而暐漏言于侍御史邓光宾,帝惧,即列其状。睿宗以幽求等属吏,劾奏以疏间亲,罪应死。帝密申右之,乃流幽求于封州、暐于峰州、光宾于绣州。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召复旧官,知军国事,还封户,赐锦衣一袭。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俄以太子少保罢。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怏散职,有怨言。诏有司鞫治,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礼,乖崖分③之节。”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迁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年六十一。赠礼部尚书。
(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四十六》)
注释:①噬脐:咬腹脐,比喻不可达到。②厥庸:他的功劳。?③崖分:合适的界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顷王室不造造:建立
B.意望未满望:怨愤
C.知军国事知:掌管
D.诏有司鞫治鞫: 审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幽求功劳大的一组是(3分)
①不早计,后且噬脐?②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
③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④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
⑤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⑥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幽求比较有远见。他劝说桓彦范在诛杀张易之时,也要把武三思杀掉,不然将为武三思所害,彦范等人不听从,后来果为武三思所害。
B.睿宗赞赏刘幽求功勋卓著,对他大加封赏。睿宗赏赐他二百户,子孙可持续继承封国,并把赦免死罪的文字刻在铁券上,来表彰其功劳。
C.刘幽求自认为功劳大,功劳在众臣之上。看到窦怀贞担任左仆射,崔湜做中书令,他心中特别不平,就借机与张暐密谋,诬告崔湜谋反。
D.刘幽求受姚崇和宰相卢怀慎等人告发。姚崇平日里忌妒幽求,告发其疏于职守,有怨愤之言,卢怀慎等说幽求轻肆不恭,致使幽求被贬官。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此试题分析: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望:愿望,心愿。
小题2:①写的是刘幽求的建议,不是功劳,③写的是皇帝讲得以前的事,⑥写的是刘幽求与张暐商量计谋。排除这三句,故选C.
小题3: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C?中“诬告崔湜谋反”说法不对,崔湜等人依附太平公主,有反叛的计谋是事实,刘幽求并非诬告。
译文:
刘幽求是冀州武强县人。圣历年间,参加殿试中第。调任为阆中县中尉,刺史对他不加礼遇,刘幽求弃官离开。不久之后,被授为朝邑尉。桓彦范等人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却不杀武三思,刘幽求对桓彦范说:“你们这些人将死无葬身之地了。不早为之谋划,以后将再也做不到。”他们不听从,不久以后,五位王爷都被武三思罗织罪名而处死(构陷罪名而处死)。
临淄王入宫诛杀韦庶人(平民韦氏),幽求参与重要谋划,这一天夜里号令诏书都出自刘幽求的手。事后,幽求凭借功劳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参与掌握国家机密的军政大事,睿宗登基,刘幽求被晋升为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加五百个封户。
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的身份而被罢免政事。不到一个月,迁到吏部,授予侍中之职。皇帝的诏令说:“不久前因为王室没有建立,中宗满足于职务被韦皇后取代,外戚余孽专权祸乱,将损害国家,我与诸位王公都差一点殉难。幽求处在危急之时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扶助推举储君,协同忠义之士,镇压消灭了为首的坏人,使国家得以再次存留。这全都仰赖幽求,他的功劳很多。我因而嘉奖他。应该增加实际封赏二百户,子子孙孙继承封国不断绝,特赦免十次死罪,将文字刻写在铁券上,来表现他的功劳。”先天元年,担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官,监督修正国史。
幽求自认为对国家有功劳,功劳在诸位大臣之上,愿望未得到满足。而窦怀贞当左仆射,崔湜担任中书令,幽求内心特别不平衡,怨愤表现在脸面上。不久崔湜等人依附太平公主,有反叛的计谋。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下计策,派张暐去报告玄宗(当时是太子殿下)说:“崔湜等人都与太平公主结党,日夜密谋,如果不早做打算,将产生大的危害,皇帝将不能够高枕无忧了。我请求率领羽林军除去他们。”玄宗答应了。事情还没有发动,而张暐漏话给御史邓广宾,玄宗害怕,就向睿宗列举报告了幽求的罪状。睿宗认为幽求等人是属官,弹劾上奏而疏远离间皇亲,论罪该处死。玄宗秘密地发布命令袒护他,于是将幽求流放到封州,把张暐流放到峰州、光宾流放到绣州。第二年,太平公主被杀,皇帝当天就召回他恢复旧职,执掌军国大事,还分封户籍,赏赐一件锦衣。
开元初年,进封为尚书左丞相,兼任黄门监,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被罢免。姚崇平时就忌妒他,就上奏幽求郁闷不快疏于职守,有怨愤之言。皇帝下诏让有司审讯惩办他,宰相宰相卢怀慎等人上奏道:“幽求轻佻放肆对人不恭敬,有失大臣礼仪,违背超越合适的仪节。”第二天,被贬谪为睦州刺史,削去实际封赏的六百户。调任到杭、郴二州,幽求恼恨悲愤,死在道路上,年六十一岁,赠谥号为礼部尚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分,每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躁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时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③,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曾巩《元丰类稿》卷十九,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具:措施
B.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佐:弥补
C.计官为不足用也计:考虑
D.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如:好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蚓无爪牙之利?
B 忧其且流亡也?臣死且不避
C 是岁尽五月而止?吾尝终日而思矣?
D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2)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小题4: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的目的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5分)
示子朔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襟霞阁主人重刊?晚明百家尺牍?(郑淑云)写心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1)(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精力也没有稍微懈怠,大小事情都一定亲自处理。(“蚤”“惫”“躬亲”各1分,句意1分)(2)我特意到越地采集,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故”“釆”“识”各1分,句意1分)
小题4: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2分),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2分)
小题5: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正确。题中,D项解释错误,“往”应解释为“到……去”。
小题2:解答此题,可结合运用结构分析法和比较法,先根据该句大意揣摩出该虚词意思和作用,然后对该项两句加以比较。题中,D项的“所以”均表方式或或依据,解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A项的“之”分别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和“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的“且”,一为“将要”,一为“尚且”;C项的“而”,一译为“才”,一表修饰,译为“地”。
小题3: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蚤”是通假字,通“早”;“惫”即“疲惫”;“躬亲”是“亲自(处理)”之意。第(2)句中的“故”是“特意、故意”之意;“釆”即“采集”;“识”是通假字,同“记”。
小题4:回答此题,要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目的大多置于文章开头或结尾。本文的结尾处有这样的语句:“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意思就是,作者写作此文,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
小题5:解答此题,给文言断句,要先读懂大意,然后再参照一些标志断句,这些标志如:确定动词的主语和宾语;诸如“曰”等实词;“矣、焉、乎”等文言虚词;对称句式;等等。题中,“三穷”是个关键词语,它同下文的“乃穷于遇”“乃穷于交”“乃穷于行”构成解说关系。明白此点,文段的前半部分便有了断句依据。后面的“云”是个断句标志;“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的意思是“虞卿如果不是因为穷困苦于不得志,也就没有激发后来著书立说之大志”;“自见于后世”是个短语;“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是对上文的总结;“吾儿当以是自励也”是作者对自己儿子的希望。【译文】人的这一生时常会遭遇三种困顿:拥有强烈的用世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到值得交的好朋友;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常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司马迁也是如此,若不是穷困苦于不得志,也就没有激发后来著书立说之大志,史记流传千古了。即使人生的际遇如此,也未尝没有好处。孩子你要多读书以之自励(不要放纵自己呀)!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主持越州工作的知府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册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都作了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赈灾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措施。
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诊所,安置患上疾无家可归的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让官家在外面随时埋葬他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有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药品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所做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经办救灾、安定百姓的措施始终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他救灾虽然只在越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灾害的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好准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所以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多长时间就能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影响眼前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本来
B.顾吾念之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引:调转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吾所以为此者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交欢。廉颇不甘心位于蔺相如之下,散布恶言,而蔺相如采取躲避的态度。
B.蔺相如不畏赫赫权势的秦王,但对廉颇却一再退让,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廉颇拥有强大的兵权,不可硬碰。
C.选文充分显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廉蔺交欢写的虽是内部的事,但矛盾冲突十分激烈。蔺相如采用退让的办法,正确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鄙贱之人,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更厉害?
(2)(我这个)浅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恕我到了这个地步啊!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上句“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可知,顾,不过,表转折。所以选B。
小题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A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B项,宾客:古义:是指门客,食客。 今义:尊贵的客人。C项,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表原因的虚词。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廉颇拥有强大的兵权,不可硬碰。”表述不正确,由原文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之、倒装句“孰与秦王?” 、鄙贱。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