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6 00:04:57 【

1、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七月既(阴历每月十五日)
  斗牛之间(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B.击空明兮流光(逆流而上)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C.倚歌而(同声相应,唱和)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D.山川相(缭,盘绕)
  酾酒临江(斟酒)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孚!”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成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马邑郡丞——除:担任
B.靖将斩之——执:捉住
C.主者之师,义存伐——吊:慰问,安抚
D.突利可汗不于靖——虞:欺骗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④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刻,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D
4.(1)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
  (2)投降了还要抄没他们的家产,恐怕不符合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救助出来的本意吧。
  (3)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西伯,也/伯:一方诸侯之长。
B.绛侯诛诸吕,权五伯/倾:倾斜于。
C.被箠楚受辱/箠楚:用杖打,作楚囚。
D.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法纪。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昊伏波将军秀之曾孙也。晷为儿童,未尝被呵怒。顾荣见而称之,谓其外祖薛兼曰:“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工也。”及长,恭孝表约,学识有理义,每独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愍其如此,欲加优饶,而夙兴夜寐,无暂懈也。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史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而闻人之善,欣若有得;闻人之恶,惨若有失,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会稽虞喜隐居海嵎,有高世之风。晷钦其德,聘喜弟预女为妻。喜戒女弃华尚素,与晷同志。时人号为梁鸿夫妇。济阳江淳少有高操,闻晷学行过人,自东阳往候之,始面,便终日谭宴,结欢而别。
司空何充为扬州,檄晷为主簿,司徒蔡谟辟为掾属,并不就。尚书经国明,州土之望,表荐晷,公车径征。会卒,时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晷未及在、大敛,有一老父缦袍草屦,不通姓名,径入抚柩而哭,哀声慷慨,感于左右。哭止便出,容貌甚清,眼瞳又方,门者告之丧主,怪而追焉。直去不顾。同郡顾和等百余人叹其神貌有异,而莫之测也。
1.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愍其如此?愍:担心,忧虑
B.闻人之恶,惨若有失?惨:悲伤
C.见人饥寒,并周赡之?赡:供给
D.径入抚柩而哭?径:小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孙晷恭孝的一组是(?)
①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百晷不离左右
②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
③闻晷学行过人?④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
⑤而晷见之,欣敬逾甚?⑥闻人之善,欣若有得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晷家里虽然很富裕,但他仍亲自处田,生活俭朴
B.孙晷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对有困难的乡邻竭尽全力帮助
C.孙晷经常告诫妻子不要羡慕奢华,要节俭朴素地生活
D.孙晷品德高尚,才学出众,赢得了普通百姓与朝廷官员的一致敬仰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田,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敬逾甚,寒同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角衣推被以恤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C
4.(1)孙晷虽然家业丰厚,但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攻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关键词:“布衣”,名词作动语词“蔬食”,以粗米、草菜为食;“躬亲”,亲自)(2)(孙晷)高兴敬重有加,天气寒冷就(与他们)同床而卧,吃饭时也(与他们)同吃一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关键词:“恤”,顾念,体恤,引申为周
济,救荒作物济:“与”后省略了“之”)
【参考译文】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是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孙晷很小时候,从未被呵斥过。顾荣看到后先赞扬他,对他的外祖父薛兼说:“这个孩子神色清明,有志气,不是一般的小孩。”等到长大后,(孙晷)恭敬孝顺,清廉节俭,学识符合公理道义,每当独处暗室时,容貌举止顾盼之间也未曾有所偏离。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功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父母担心他(怕他用功过分),想让他轻松一些,但他早起晚睡,没有一点松懈之意。父母日常的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送来,他也从不离半步(照顾父母起居)。富春一带通车的道路很少,动不动就要从江河间通过,父亲不习惯水路,每出行乘坐舆,孙晷亲自扶侍,到达以后,就藏在门外树或能遮当身体的地方,不让主人知道。兄长曾长期卧病,孙晷亲自照顾,尝药送水,精心料理,远涉山水,祈求诚恳备至。听说别人的优点,高兴得像是自己有所得;听说别人的缺点,难过得像是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计要东西,人们大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会稽人虞喜在海边隐居,有高于民有风范。孙晷钦佩他的品德娶他的弟弟虞预的女儿为妻。虞喜劝诫侄女抛弃浮华崇尚朴素,与孙晷志同道貌岸然合,当时的人称他们为“梁鸿夫妇”。济阳人江淳很小就有高尚的品行,听说孙晷才学品行超越常人,从东阳前往看望,刚见面,就整天欢宴,尽兴而去。
司空何做扬州刺史,表奏孙晷为主簿,司徒蔡谟征召他为属下,(孙晷)都不应召。尚书经国明,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上表举荐他,官府直接征召。他正好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朝野上下嗟叹痛惜,没来得及为孙晷举行盛殓,有一位老人穿着破衣草鞋,不通报姓名,直接进来抚着灵柩大哭,哀声悲苦左右之人无不感动。哭完出门径直离去,他容貌清朗,眼孔方正,守门人告诉办丧事的人,)—办丧事的人感到奇怪就去追他。他径直而去也不回头。同郡的顾和等一百多人为其精神面貌异于常人而慨叹不已,但不能推知是怎么一回事。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酒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露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苇之所 如____________________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
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音袅袅,不绝如_______________
正襟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世之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天地不能以一瞬_______________
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___________
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农历每月十六
通“嘱”,指劝人饮酒
弥漫,充溢
纵(任)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
冯虚(凌空)
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危(端正)
固(本来)
须臾(片刻)
骤得(多有所得)
曾(竟)一瞬(一眨眼)
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缪(通“繚”,盘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