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九)
①而不掩焉者也 ②一乡皆称原人焉 ③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④生斯世也,为斯世,善斯可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
问 说(节选)?(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①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②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
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③》,有删节)
[注]①中贵人:和下文的“中官”均指宦官。②牒:文书,证件。③神道碑:人物传纪的一种变体,通常在立于墓道前的石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换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词甚倨倨:傲慢
B.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按:审查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报:禀告
D.韩琉与公副之副:辅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范仲淹见而识之蟹六跪而二螯
B.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填然鼓之
C.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斧斤以时入山林
D.必得吏乃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B.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C.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D.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
(2)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
(3)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4、阅读题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2题。
?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室西连于中闺
B.东犬西吠?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北救赵而西却秦?
2.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迨诸父异爨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②客逾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
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5、阅读题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闻玄宗已幸蜀?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巡阳许诺?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
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
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
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
姓都来归附他。
参考答案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