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6 00:07:46 【

1、阅读题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正好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在芍药栏里备下酒席,喝酒玩闹。行酒令时探春被罚了好几杯。散席时探春不见了,后被发现醉卧在一个石凳子上,四面芍药花落了一身,蜂围蝶绕。众人扶唤起探春,探春口中犹做酒令。
B.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并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绞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让她穿着带进棺材。当夜晴雯死去。
C.宝玉丢玉之后,终日糊涂,贾母等人决定让宝玉娶宝钗来冲喜。袭人怕这会伤了三个人,凤姐献调包计。宝玉听说要娶黛玉,身子也健旺起来。娶亲之夜,看到喜娘是雪雁,十分高兴。洞房时才得知新娘竟是宝钗,竞糊涂得更加厉害了。
D.傻大姐在园中捡到绣春囊,被邢夫人撞见。邢夫人将其交给王夫人,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最后在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互赠的私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探春”错,应该是“湘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拙 效 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过:经过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比:邻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坐:因为
D.主者谅其无他?谅:原谅
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而四拙以无过
B.其狡狯者,相继逐去?唯恐其失所也
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戚尝刈薪,跪而缚之
D.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与诸门隶嬉游半载
3.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①冬仆迷路?②冬仆饮酒?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⑤戚仆缚薪?⑥奎仆市帽
A.③⑤? B.②⑥
C.①②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5.翻译和断句。(10分)
(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斜线为下面文段断句。?(4分)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参考答案:1.B2.C3.B4.A5.(1)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是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2)仆人东年轻时在大哥宗道家做事。在大哥想再娶而给续娶之妻家下聘礼的时候,就叫他到城里去买饼。断句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本题解析:1.A拜访。C不费心、不劳神。D体谅。四项均是高中教材均是重要实词用法,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1)语法定位,(2)结合原文上下文推断,(3)了解必要的古文化常识,此外还要注意主语定位(主语是谁?)、色彩问题、标点符号的提示价值、注释信息等,(4)整理350个常见实词的义项及用法,(5)进行直译训练。2. C都是表示修饰。A以:用;因为。B那些;他们。D动词,给;介词,跟。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文言虚词高考仅考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可以集中突破其常见义项及用法。3.④⑤这两件事与主人的关爱无关,是仆人自己的事情。①冬仆迷路,是主人碰见之后随口叫了仆人一声,很难说体现关爱。③冬仆推门,只是仆人的笨拙引人发笑,不能算关爱。②因为主人见仆人没有喝到酒,就多次给酒仆人,并且量还增加了,有关爱意味。⑥主人见仆人没有行冠礼,就给钱他买帽,并准备为其行冠礼,最能体现关爱。本题考查信息筛选C +D级。4.仆人不是回答不上自己的姓名,而是不知道那些跟他一起嬉游的诸门吏的姓名。注意回扣原文,找到原文有效区,根据原文推断。5.(1)蔽:掩护、隐藏、遮蔽。(1分)梯:事情的原因。(1分)大意1分。(2)聘:以礼物订婚。继室:续娶之妻。役:做仆役,做事。译对两处得1分,译对3处得2分,大意1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应注意:(1)以直译为主,尽可能字字落实——因为阅卷是踩点赋分;(2)遵循“换”(古今差异)“调”(文言句式)“补”(省略的)“留”(人地官职名)等原则;(3)注意语言的准确、通顺、连贯、生动!
参考译文
石公说:天下在趋利避害方面最狡猾的是兔子,但猎人却捉到了它。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成为了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藏身的计策,麻雀赶不上燕子;谋生的方法,鹞子赶不上斑鸠。古代已有记载。我现在写作《拙效传》。
我家有四个仆人:一个名叫冬,一个名叫东,一个名叫戚,一个名叫奎。冬就是我的仆人。(冬)两鼻朝天,面孔瘦削,蓝色眼睛,满脸虬须,面色像锈铁。(他)曾经跟我到武昌,一次我命他去拜访不远处一位朋友,他回来时迷了路,来来往往走了数十回,看见其他仆人经过,(他)也不打听。当时他的年龄已经四十多了。我恰好出去,看见他悲伤地四处张望的样子,便呼喊他,(他感到似乎遇到了救星)特别高兴。(冬仆)好喝酒,一天,家里正酿酒,(他)求得一碗,恰好有其他差事,将酒忘在案上,被一个婢女偷着喝掉了。酿酒的人同情他,便又像前面那样给了他一碗。他弯着身子到灶间去烫酒,酒被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着了,“烘”的一下,几乎烧掉了他的眉毛。家里人大笑,便又给他一瓶酒,冬仆非常高兴,将酒瓶放到滚烫的热水中,准备等到酒热了再喝,不料(手)又被溅起的热水烫了一下,失手将酒瓶掉入热水中,最后没有喝到一口酒。(他只好)瞪着眼睛出来了。曾经要他开门,门的枢纽很紧,(他)用力一推,身随门开,头颅触到地上,脚弯过了头顶,惹得全家人大笑不止。今年(他)随我到燕京的住所,(他)与那些仆人们玩耍了半年,问他与他玩耍的那些仆人的姓名,他一个也答不上来。
东仆的相貌也很奇特,但稍微有些诙谐的意味。他年轻时在大哥宗道家做事。在大哥想再娶而给续娶之妻家下聘礼的时候,就叫他到城里去买饼。家里离城有百来里,佳期已经迫近,便要他在三日内赶回来。到了第三天下午申牌时分还不见他回来,我父亲便和我哥哥到门外张望。到了傍晚,看见一个从柳堤方向挑着担子来的人,那就是仆人东。父亲喜出望外,赶快迎接他到家里,放下担子一看,仅看到一瓮蜂蜜。问他饼在哪里,他说:“昨天到城里,见到蜂蜜的价格低廉,于是就买了。饼的价格比较贵,不值得买。”当时的风气要用饼作为下聘的礼物,(因为没买到饼)最后没有办法行聘礼。
戚和奎都是三弟的仆人。仆人戚曾经去砍柴,(他)跪下来捆柴,用力过猛,绳子断了,拳头打到胸部,晕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奎的相貌像野獐,年已三十,还没有行冠礼,头发在脑后扭成一个高高的发髻,像很粗的绳子扭在一起一样。我弟弟给他钱去买帽子,仆人奎在试帽子时忘了自己头上扭成的高高的发髻,等到回来,解开发髻,束发戴帽,结果帽子太大,戴下来把鼻子眼睛全遮掉了,(他)惊叹了一整天。一天,(他)到邻居家去,一只狗追他,(他)便摆开双拳与狗厮打,就好像与人比武较艺一般,最后被狗咬了手指头。他们的痴愚都像这样。
但是我家的狡猾的仆人,常常犯过错,只有这四个笨拙的仆人很能守规矩。那些狡猾的仆人,相继被赶走了,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大多不到一两年,难免受冻挨饿。但这四个拙仆,因为没有过错,不用操心就有衣有食,主人体谅他们没有其他(谋生办法),(便)根据他们的人口而给他们粮食,唯恐他们失去立身之地。唉!(这)也足以看出愚拙的好处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韦粲,字长蒨。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太清二年,征为散骑常侍。闻侯景作逆,便简阅部下,得精卒五千,马百匹,倍道赴援。至豫章,奉命报云“贼已出横江”,粲即就内史刘孝仪共谋之。孝仪曰:“必期如此,当有别敕。岂可轻信单使,妄相惊动,或恐不然。”时孝仪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贼已渡江,便逼宫阙,水陆俱断,何暇有报;假令无敕,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即驰马出,率部即发。至南州,粲外弟司州刺史柳仲礼亦帅步骑万余人至横江,粲即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帛以赏其战士。
先是,西豫州刺史裴之高率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裴之高自以年位,耻居其下,累日不决。粲乃抗言于众曰:“今者同赴国难,义在除贼,所以推柳司州者,政以久捍边疆,先为侯景所惮;且士马精锐,无出其前。若论位次,柳在粲下;语其年齿,亦少于粲,直以社稷之计,不得复论。今日形势,贵在将和;若人心不同,大事去矣。裴公朝之旧齿,年德已隆,岂应复挟私情,以沮大计。”之高垂泣曰:“吾荷国恩荣,自应帅先士卒,顾恨衰老,不能效命,企望柳使君共平凶逆,谓众议已从,无俟老夫耳。若必有疑,当剖心相示。”于是诸将定议,仲礼方得进军。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青塘当京师中路,粲虑栅垒未立,贼必争之,颇以为惮,谓仲礼曰:“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仲礼曰:“青塘立栅,迫近淮渚,欲以粮储船乘尽就泊之,此是大事,非兄不可。若疑兵少,当更差军相助。”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帅所部水陆俱进。时值昏雾,军人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垒栅至晓未合。景登禅灵寺门阁,望粲营未立,便率锐卒来攻。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令军主郑逸逆击之,命刘叔胤以水军截其后。叔胤畏懦不敢进,逸遂败。贼乘胜入营。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
贼传粲首阙下,以示城内,太宗闻之流涕曰:“社稷所寄,惟在韦公,如何不幸,先死行阵。”诏赠护军将军。世祖平侯景,追谥曰忠贞。
(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简阅部下简:挑选。
B.以沮大计沮:阻止。
C.令粲顿青塘顿:驻扎。
D.令军主郑逸逆击之逆:预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粲乃抗言于众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直以社稷之计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节下善量其宜②吾其还也
D.①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②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韦粲英勇抗敌和心怀大局的一组是
A.①即驰马出,率部即发
②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
B.①粲即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帛以赏其战士
②直以社稷之计,不得复论
C.①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
②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
D.①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
②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景叛乱后,韦粲即刻率兵奔赴京城救援,到了豫章后,刘孝仪以报告不实相推脱,韦粲义正严词地指斥了他的行为。
B.裴之高以自己年长位尊自居,反对韦粲提出的以柳仲礼统率诸军的提议,韦粲非常激动,对诸将讲形势和大义,最终促使裴之高改变了主意。
C.柳仲礼率部与侯景在中兴寺开战,青塘是战略要地,柳仲礼打算把粮草囤集于此,韦粲身先士卒,主动请缨率部驻守此地。
D.由于适逢大雾,迷失了道路,韦粲的部队没有及时筑好防御工事,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侯景率兵进攻得手,韦粲临危不惧,壮烈牺牲。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所以推柳司州者,政以久捍边疆,先为侯景所惮;且士马精锐,无出其前。(5分)
⑵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⑴我提议推荐柳司州的原因,正是因为他长期守卫边疆,早就为侯景惧怕,而且柳司州兵强马壮,没有人能超过他。(5分,一句一分,注意“所以”“政”“捍”“惮”“出”的翻译。)
⑵韦粲身旁的人都拉他躲避贼兵,但他凛然不动,还大声命令子弟拼命作战,士兵都差不多战死了,韦粲也被杀。(5分,一句一分,注意“牵”“力”“略”“见”的翻译。)


本题解析:
小题1:逆:迎击。
小题1:都是介词,因为。A①介词,对;②介词,表被动。C①代词,它;②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D①副词,就;②副词,竟然。
小题1:略
小题1:“主动请缨”与文意不符。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若属皆且为所虏——廉颇,赵之良将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C.君子生非异——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今老,无能为也已——五十者可以衣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1]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2],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衡曰:“诺。”于是先解衵衣,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数之,因宣操区区之意。衡许往。孔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于是遣人骑送之。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表大悦,益重之。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祖大怒,欲加箠。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
(节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祢衡传》)
[注][1]岑牟、单绞:鼓史等着的服装。[2]《渔阳》:鼓曲名;参挝:击鼓之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称述于曹操?数:多次,屡次
B.次至衡 次:依次
C.顾此人素有虚名 顾:想,考虑
D.祖主簿素疾衡?疾:恨,嫉妒
11.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祢衡“尚气刚傲,矫时慢物”的一组是(?)
①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 ?②次释余服,裸身而立
③数称述于曹操?④以杖捶地大骂
⑤文无加点,辞采甚丽⑥而衡素相轻疾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祢衡是平原般地人,年少时很有才辩。与鲁国的孔融和弘农杨脩交情很好,孔融虽然和他年龄相差较大,但还是很爱惜他的才华。
B.孔融多次在曹操面前称赞祢衡,曹操也很想见祢衡,但祢衡一向轻视、恨他,就声称自己有狂病,不肯去见曹操。
C.祢衡善长击鼓,被曹操召为鼓吏。在一次击鼓表演时,祢衡没有按规定换上鼓吏的衣服。在受到下吏的呵斥后,祢衡当场脱下衣服,赤身裸体的站在堂上,一点惭愧的表情都没有。
D.刘表曾经和几个文人草拟了一份奏章来极力称赞祢衡的才思。祢衡回来看到后,觉得写得不够周全,就生气地将奏章撕毁扔在地上,自己重新写了一份言辞可观的奏章。刘表看后非常高兴,更加器重祢衡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译文:
(2)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
译文:?
(3)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译文:


参考答案:
10、C
11、B(
12、D
13、(1),他正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2)(刘表等)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非常尊敬地对他,写的文章、言谈议论,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3)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


本题解析:
10、C(“顾”应为“但,但是”)
11、B(①②④⑥都表现祢衡“尚气刚傲,矫时慢物”⑤表现其才能,③是孔融的行为)
12、D(原文不是刘表与诸文人草写奏章赞美祢衡,而是刘表与诸文人极尽自己的才思写的奏章言辞不合祢衡的意)
13、(1),他正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2)(刘表等)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非常尊敬地对他,写的文章、言谈议论,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3)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
参考译文:
祢衡字正平,是平原般县人。他少年的时候很有才华,但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看不起别人。只与鲁国孔融和弘农杨脩关系友善。孔融也很深爱他的才华。当时祢衡才二十岁,孔融已经四十,但两人还是结交为朋友。
孔融很深爱他的才华,多次向曹操称赞他。曹操也想见他,但祢衡一向看不起、痛恨曹操,就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而且对(曹操)还多有狂言。曹操因此怀恨,但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又不想杀他。(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召他为鼓史,于是就大宴宾客,检阅鼓史们的鼓曲。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鼓史的专门服装。轮到祢衡上场,他正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祢衡上场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说“(你这)鼓史为何不换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吗?”祢衡说“好!”,于是先脱掉近身的衣服,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体站在那里,又慢慢取过鼓史专门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击鼓之后离开,脸色一点都不惭愧。曹操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孔融回来后就数落祢衡,顺便说了曹操对他的诚意。祢衡答应去(给曹操赔罪)。孔融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得有狂病,现在祢衡请求亲自来谢罪。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待祢衡很晚。祢衡却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大杖,坐在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曹操很生气,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鸟雀、老鼠罢了。但这个人一向有虚名,远近的人会认为我不能容他,现在把他送给刘表,你认为怎么样。”于是派人马把祢衡送走。
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非常尊敬地对他,写的文章、言谈议论,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刘表曾经和几个文人共同草拟奏章,大家都极尽才力。当时祢衡正好外出,回来时看了(他们拟的奏章),觉得刘表等对奏章的解释不严密,就撕掉奏章扔在地上。刘表感到奇怪而且害怕。祢衡于是要来笔纸,立刻写成,言辞、语义可观。刘表十分高兴,更加器重他。
后来祢衡又侮辱、轻慢刘表,刘表觉得羞耻,不能容忍,认为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祢衡又送给黄祖,黄祖也能善待祢衡。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黄祖的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和祢衡尤其友善。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
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使黄祖很难堪,就斥责祢衡。祢衡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想要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祢衡。因为黄祖的主簿一向恨祢衡,即刻就杀了祢衡。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但没赶上。黄祖也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死时年二十六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