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3-16 00:07:4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循吏列传(节录)
(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①。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②,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
注释:①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预先定高价。②尺籍,军队里士兵们的记功板,后指军籍。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吏列传循吏:遵奉法理的官吏
B.政缓禁止禁止:制止,不许可
C.班白不提挈班白:头发花白的人
D.以高弟为鲁相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嗜鱼,故不受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子其治事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置杯焉则胶
D.相追之,乃其父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
①吏无奸邪,盗贼不起?②百官自正
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④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⑤门不夜关,道不拾遗?⑥(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经济,他还在秋冬农闲季节劝勉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将竹木漂运出山。
B.子产在郑国为相26年,政绩显著,很得民心。他死之时,青壮年都放声大哭,连老人们的儿女也都痛苦不已。
C.石奢在抓到犯杀人罪的父亲后又放掉,是孝的表现;在楚昭王赦免他的父亲后,他又自杀而死,是忠的表现。
D.《史记》首次为“循吏”立传(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设“循吏”一目),寄托了作者提倡民主政治和执法爱民、反对吏治腐败的理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2)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



2、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 文 体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习 套 豪 杰 之 士 亦 难 于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往 往 遁 而 作 他 体 以 自 解 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题2:四言敝而有《楚辞》,“四言诗”的代表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2分)
小题3:王国维认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是什么?(2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自为记,以见其名义?D、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小题4:翻译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译文:???



4、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我关着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是谁。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共四次遭遇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所寄托,就让人再次整修南阁子,它修建时跟过去稍有不同。
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本是被主上戏弄的人,像乐师、优伶那样被豢养,而被世人所看不起的。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题。
送孟东野序韩愈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选自《古文观止》)
1.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凡物不其平则鸣? 得:得到
B .择其善鸣者而之鸣? 假:借助
C .其辞以哀? 淫:无节制
D .其在上也以喜?奚:何,为什么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论述“无不平则鸣”的道理的一项是(? )
①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②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③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④人声之精者为言?
⑤凡载于《诗》、《书》六艺?⑥东野之役于江南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荡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并列举自然多种现象论证。
B.作者还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谈到隋、唐,列举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
C.作者对孟、李、张三人的优秀诗文提出疑问,不知是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来歌颂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忧愁,而为自己的不幸悲歌呢?
D.文章结尾归结于天命,针对孟郊,作者表面上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用人才,实则是说天意所决定的。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译文:?
(2)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
译文:?
(3)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译文:?_____
5.用斜线(/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句不超过6 处)
其 弗 信 矣 乎 其 末 也 庄 周 以 其 荒 唐 之 辞 鸣 楚 大 国 也 其 亡 也 以屈 原 鸣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