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小题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4分)
小题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拟人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小题1: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小题1: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酬 张 少 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后理想破灭。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空”,白白的、徒然。晚年的王维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字深刻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答“苦闷”“失落”皆可,意思对即给分)。(意对即可)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作者借“松风”“明月”的高洁之意,表现了自己力求摆脱现实政治压力,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追求一种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注]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本诗作于变法被废除,诗人被迫闲居江宁时。陂(bēi),水池,这里指池边或池边小洲。?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好。一个“绕”字,既生动地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可爱。(意思对即可)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②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阕通过写燕子无家可归、闷愁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表达词人国破家败、飘泊无依的悲凉之感。(意对即可)
(2)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达技巧,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一方面是戍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 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小题1:“阳关常恨不堪闻”一句中“阳关”指的是什么?为何“不堪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阳关指的是“阳关曲”(“阳关三叠”或“渭城曲”)。(1分)因为《阳关曲》表达的离愁加重了词人此刻的离愁,愁上加愁。(1分)
小题2:比喻。(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2分)
小题3:思想感情: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具体分析: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词人就可与友人长聚不分了。(1分)诗人想象奇特,感情真挚深沉。(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阳关”句即描写这种恨别之情。“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此诗将人类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谊,写得十分真挚感人,因此,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2:试题分析:“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用比喻的手法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3:试题分析:词末二句,“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设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