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今人常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来比喻人虽死余威犹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典出《三国演义》,请简要叙述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答案:司马懿听说蜀军已退,认为诸葛亮死了,便亲自带兵追赶。突然,一辆四轮车从蜀军中杀了出来,车上坐着诸葛亮。司马懿吓坏了,以为中了诸葛亮之计,赶紧回逃。一直逃了五十多里才停下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后来得知,所见仅是木像。
或: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按其安排,秘不发丧,缓缓撤退。司马懿亲率大军急追,追近蜀军之时,忽然一声炮响,蜀军回旗返鼓,众多蜀将拥着坐在轮椅上的诸葛亮木像,出现于蜀军中,司马懿见木像以后,以为诸葛亮未死,加上姜维高喊“中计”,便不由心胆俱裂,丢盔弃甲,狂逃五十里,并几次惊问“我有头否?”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是《三国演义》中尽人皆知的故事。死诸葛指诸葛亮,活仲达是司马懿。诸葛亮因上方谷之战失败而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死,诸葛亮遗命是全军后撤,料想到司马懿会追杀,就令部下在归途上设下埋伏,并让部下搬出自己木质雕像来恐吓司马懿,结果真把司马懿吓走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后来比喻人虽死,但余威仍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小题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小题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小题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小题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本题解析:(1)从“天涯”可知抒情主人公远离故乡和亲人,“月”是表思念之物,结合题目“梦江南”判断,此“恨”应为“思念而不得之怅恨”。(2)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诗中没有直接写人物,所以人物的形象只能从人物观景所感而得。第三句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第四句又从“空”字可知,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自怜。(3)赏析题本着“名词术语”加“分析”的原则完成。结句为写景句,故术语为“借景抒情”,在此基础上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结句意象为“摇曳”的“碧云”,“不宁”之意蕴含其中,在分析景物的基础上明确情感。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边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意思答对即可。)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①凝妆:盛妆。②悔教:悔使。
【小题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3分)
【小题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3分)
【小题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1分)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田野)的杨柳,(1分)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及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1分)因为杨柳既是代表春色的典型景物,又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1分)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往昔与丈夫欣赏春光及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舟中见猎犬有感二首(其一)?清·宋 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与鹰隼共功名①。
樯边饱饭垂头睡②,也似英雄髀肉生③。
[简注]①隼(sǔn):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逐禽兔。②樯:桅杆。③髀肉生:语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处安逸,思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从“猎犬形象”的角度,简析全诗。
答:?
? __ _?
参考答案:这是只本该驰骋原野,却被养在舟中,吃饱了倒头就睡,白白羡慕鹰隼立功成名的猎犬。诗人在这里托物言志(或答借物咏怀、借物抒怀等)来表明自己像猎犬一样处非其境,用非所长,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虚度人生的感慨。
本题解析:4.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