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3-16 00:28:3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书何易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③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曲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以其有史官在。
(节选自《中国历代传记精选读本·书何易于》)
【注】①重榷管:加强专卖管理 ②矧(shěn):况且 ③上下考:唐朝考核官吏,分上中下三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B.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窜:安放
C.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状:情形
D.不欲紧绳百姓绳:勒逼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何易于知民甘苦、挺身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②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③易于考止中上?④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⑤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易于在刺史泛舟东下游玩时,为了不打扰百姓的耕蚕,亲自引舟,刺史问状后,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愤怒的回去了。
B.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没有弹劾他。
C.何易于在督赋、督役、馈给权势、擒盗等方面都治状突出,传记通过“易于考止中上”曲折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用意深刻。
D.像何易于这样的县令没有得到赏识、重用,作者因此对朝廷搜求人才、地方官员举荐贤能一事产生了质疑,提出了冷峻的批评。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5分)
(2)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召晖为郎——拜:授官
B.自往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也——爱:吝惜
D.顾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试他虫斗,虫尽靡
B.漏尽,而求璧不可得——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病去,卒业于太学——是君子远庖厨也
D.我数闻璧未尝见,试请观之——古者富贵名摩灭,不可胜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簿大惊,以白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姚仲孙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陈州商水令,因家焉。仲孙早孤,事母孝。擢进士第,补许州司理参军。民妇马氏夫被杀,指里胥尝有求而其夫不应,以为里胥杀之,官捕系,辞服。仲孙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若敢以身任之耶?”仲孙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后两月,果得杀人者。
  徙资州推官。转运使檄仲孙诣富顺监按疑狱,全活数十人。资州更二守,皆惛老,事多决于仲孙。改知建昌县。初,建昌运茶抵南康,或露积于道,间为霖潦所败,主吏至破产不能偿。仲孙为券,吏民输山木,即高阜为仓,邑人利之。徙通判彭州。尝以天下久无事,不可以弛兵备,因上前世御戎料敌之策,名《防边龟鉴》。徙通判滁州。岁旱饥,有诏发官粟以赈民,而主吏不时给。仲孙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尽给之。
  召为右司谏。阎文应求为都知,仲孙数其罪,白上曰:“方帝斋宿太庙,而文应叱医官,声闻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莫不疑文应置毒者。”出文应为泰州兵马钤辖,又称疾留,复论奏,乃亟去。
  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时?谏议大夫十二员,仲孙曰:“谏议大夫盖朝廷之选,不宜以岁月序进。请艰其选,以处材望之臣。”先是,诸路复提点刑狱,还朝多擢为省府官。仲孙请第其课为三等升黜之,即诏仲孙司考课之法。
  进河北都转运使。大修城垒兵备,仁宗赐诏褒之。权知澶州,河坏明公埽①,绝浮桥,仲孙亲总役堤上,埽一夕复完。权知魏州,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是岁,澶、魏虽大水,民不及患。进礼部郎中,徙陕西都转运使,未行,权三司使事。属西北备边,募兵益屯及赏赐、聘问之费,不可胜计。仲孙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坐小吏诈为文符,出知蔡州。因母忧丧一目,卒。(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埽(sào):用树枝、秫秸、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圆柱形东西筑成的临时性堤坝或护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孙早,事母孝/孤:幼年丧父。
B.敢以身任之耶/若:如果。
C.毋遽决,冀得徐辨/幸:希望。
D.吏民输山木,高阜为仓/即:就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姚仲孙“直言敢谏”和“施政利民”的一组是(?)
A.①仲孙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②转运使檄仲孙诣富顺监按疑狱,全活数十人。
B.①因上前世御戎料敌之策,名《防边龟鉴》。②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
C.①仲孙曰:“谏议大夫盖朝廷之选,不宜以岁月序进。……”②仲孙为券,吏民输山木,即高阜为仓。
D.①阎文应求为都知,仲孙数其罪,白上。②仲孙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仲孙任许州司理参军时,建议知州慎重处理民妇马氏丈夫被杀案,使被马氏指控而遭官府抓捕关押的乡吏冤情得以洗清;调任资州推官时,被派往富顺监审理疑难案件,保全了数十人的性命。
B.姚仲孙任建昌知县时,让吏民从山上运来木料修建仓库,解决了储放茶叶的问题;任彭州通判时,弹劾不马上执行诏令拨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的主管官吏,连夜按户口簿把粮食全都分发给百姓。
C.姚仲孙任右司谏时,弹劾要求担任都知一职的阎文应,使他被贬出京;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时,建议朝廷严格掌握造任的标准,让有才能声望的大臣来担任谏议大夫。
D.姚仲孙代理澶州知州时,黄河在明公埽决口,姚仲孙亲自上堤指挥修复;代理魏州知州时,曾在夜间带领禁军在金堤一带堵塞决口的黄河。故两地百姓未因当年发大水而受损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建昌运茶抵南康,或露积于道,间为霖潦所败,主吏至破产不能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权知澶州,河坏明公埽,绝浮桥,仲孙亲总役堤上,埽一夕复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鞠于外家孤:幼年丧父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折:指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 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萃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谋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贾讥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此以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洮,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东坡文集卷四十》)
[注] ①契:商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任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②弃:周族的始祖,被尊为“百谷之神”,所以叫“后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萃:聚集
B.而蒸民粒,世济其德济:成全
C.虽稍辅以仁义稍:逐渐
D.身夷而国蹙夷:平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思所以享其成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策论文,从多个角度雄辩地阐释了儒者对于守成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文人主政的政治思想。
B.文章首先阐明上古三代以杰出贡献和文德教化而赢得天下从而安守天下,继而阐明刘邦凭借武力取得天下却缺乏文士治理天下。
C.文章最后用精当的比喻,并结合宋襄公和秦始皇正反两例,论证武夫和文士在攻守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而总结了文人用于守成的观点。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更体现了论说文雄辩的色彩,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