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3-16 00:41:3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②,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颉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 ①童竖:童仆。②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③燕:通“宴”,宴席。④触涂:处处。⑤迒(hánɡ):(野兽的)脚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但察之未耳     熟:熟练
B.日欢谐竟:整,从头到尾
C.迁为泗州别驾及:等到
D.岂不哉弘:伟大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  )
①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②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译文: ?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译文: ?
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行技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于作伪就还不如拙笨而诚实,(否则)接着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伤身过度,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还用巴豆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在服丧期间的居所饮食都在伪装。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着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访问。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仓促间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先前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样。”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绝于口。等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有人问道:“(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则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怎么同死去的人有关呢?可是圣人为何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我回答说:“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那些像鱼鳞凤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在世上不断涌现,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就是顺着他们这种心情表达出努力向善的意愿罢了。”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与课文没有出入的一项是(?)
A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
B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言不及意,好行小惠,难矣哉!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天子重言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闇①,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言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言,有辅周室之固。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②。成公贾入谏,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原与君王隐也。”王曰:“故不设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隐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隐,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注】①谅闇:皇帝居丧。②隐:隐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王射之曰射:猜测
B.有鸟止于南方之阜阜:山上
C.故言无遗者遗:馈赠
D.工诵之,士称之称:赞颂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将以定其志也必有以也
B.天子其封虞邪其三年不动
C.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D.虽无鸣,鸣将骇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明爱弟之言,有辅周室之固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成以其小,劣之
C.既来之,则安之
D.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小题4: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臣下要注意进谏的方式,隐语比直谏有效。
B.人主不能轻易发言,以成王与唐叔虞,荆王与成公贾为例进行论证。
C.人主要重视臣下言论,举周公旦、成公贾为例进行论证。
D.人主要出言谨慎,并且要重视臣下言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言而令成王益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范)君讳端,字思道,江州德化人也。君聚书万余卷,强力笃学,为人恭逊质俭,能自修饬,门内之治肃如①也。及施于为政,以谨法能持廉名于世,而世之能观其内者亦少也。始为江都,会岁旱,张若谷为扬州,遣吏数人与君皆出视民田,他使还者白岁善,君还独白田实旱。若谷初不是之也,君持旱苗力争,乃卒是君所白。吴遵路、蒋堂为淮南转运使,使君护河役,君往视之,还言河不可为,遂罢君,用他吏护役。而河果不可为。二人者,其初皆怒,已乃感寤。共荐之。而当是时,天下之主财利者,方务于急聚敛;治民者以立声威为贤;交四方之宾客者,又往往向意于卑辞貌、烦飨燕②赠送之礼。以其故能倾士大夫,以干③天下之誉。君乃独推息发教化之意,以简易自守。故为云安主盐利,而议蠲④盐课以数万。为临江,以兴学教人为先,而厨传⑤宾客之奉,十去其七八。四方之往来者,或出语讪君,君不为之动也。其正行直道如此。?
凡君之所既立,可谓有士君子之行非邪?自不遵先王养士用人之法,而士在闾巷之间者,用力于空文;居朝廷者,驰骋于虚名,以哗世取宠。士之能修其内、洁身累行者,非自好之笃,莫能至,而世亦罕能知之也。故君之事予喜为之见于文使后之君子得览焉君于文章尤长于诗有集三卷藏于家。其铭曰:君性温温好退持卑及其临事择义而为一世之弃君独从之一世之慕君独违之。行己有常,在官无疵。曷以知之?视此铭诗。(节选自曾巩《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
【注】①肃如:肃然,恭敬整饬貌。②飨:用酒食款待。燕:通“宴”,宴会,以酒食待客。③干:求。
④蠲:juān,减免。⑤厨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驿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谷初不之也是:认为正确,肯定
B.驰骋于虚名驰骋:追逐,追求
C.以其故能士大夫倾:使倾慕,使钦佩
D.或出语君讪:羞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干天下誉君不为动也
B.二人,其初皆怒而士在闾巷之间
C.谨法能持廉名于世其故能倾士大夫
D.十去七八正行直道如此
小题3:对末段划线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之事 / 予喜为之见于文 / 使后之君子得览焉。
B.君于文/章尤长 / 于诗有集 / 三卷藏于家。
C.君性温温 / 好退持卑 / 及其临事 / 择义而为。
D.一世之弃 / 君独从之 / 一世之慕/ 君独违之。
小题4: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君讳端,字思道,江州德化人也
B.士之能修其内、洁身累行者
C.曷以知之
D.天下之主财利者,方务于急聚敛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端好学,为人恭逊质检,能自修饬,管理家事很严谨,治理政事严谨执法而能保持廉洁之名,然而世上能真正了解他的不多。
B.范端在江都为官时,实事求是向上级报告旱情,认为淮河不能兴劳役治理,上级长官先是不满,后来了解了实情就共同推荐他。
C.当时官吏有的聚敛于民,有的治民立声威,有的千方百计讨好结交宾客,范端坚决反对这些人的做法,博得了天下的称誉。
D.范端任云安官时,提议免除百姓数万钱的盐税,任临江地方官时,重视兴学教人,对用于招待宾客的供给,则减掉了十分之七八。
小题6: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他使还者白岁善,君还独白田实旱。(3分)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吏民 ?②不然,何以至此 ?
B.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②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
C.①杀人如不能 ?②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
D.①乃令张良留 ?②张良入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