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6 00:41:3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②,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颉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 ①童竖:童仆。②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③燕:通“宴”,宴席。④触涂:处处。⑤迒(hánɡ):(野兽的)脚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但察之未耳     熟:熟练
B.日欢谐竟:整,从头到尾
C.迁为泗州别驾及:等到
D.岂不哉弘:伟大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  )
①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②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译文: ?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译文: ?
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行技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于作伪就还不如拙笨而诚实,(否则)接着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伤身过度,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还用巴豆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在服丧期间的居所饮食都在伪装。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着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访问。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仓促间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先前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样。”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绝于口。等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有人问道:“(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则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怎么同死去的人有关呢?可是圣人为何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我回答说:“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那些像鱼鳞凤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在世上不断涌现,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就是顺着他们这种心情表达出努力向善的意愿罢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在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2)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本题解析:
小题1:熟:仔细。
小题2:②是真情流露,不是求虚名。④体现了朝廷寻求名士的诚意。⑥体现了世人对有名望的人的仰慕之情,不是具体做法。
小题3:不是“从中获得实惠”,而是“获得实际的名声”。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与课文没有出入的一项是(?)
A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
B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言不及意,好行小惠,难矣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与谁”应为“谁与”;B多了前一个“为”;D“意”应为义,“惠”应为慧)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天子重言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闇①,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言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言,有辅周室之固。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②。成公贾入谏,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原与君王隐也。”王曰:“故不设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隐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隐,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注】①谅闇:皇帝居丧。②隐:隐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王射之曰射:猜测
B.有鸟止于南方之阜阜:山上
C.故言无遗者遗:馈赠
D.工诵之,士称之称:赞颂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将以定其志也必有以也
B.天子其封虞邪其三年不动
C.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D.虽无鸣,鸣将骇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明爱弟之言,有辅周室之固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成以其小,劣之
C.既来之,则安之
D.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小题4: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臣下要注意进谏的方式,隐语比直谏有效。
B.人主不能轻易发言,以成王与唐叔虞,荆王与成公贾为例进行论证。
C.人主要重视臣下言论,举周公旦、成公贾为例进行论证。
D.人主要出言谨慎,并且要重视臣下言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言而令成王益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 B
小题:(1)以我一人治理全国,我恐怕出言不善,因此不说话。(2)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言辞的了,一发言使得成王更重视说话。点评: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掌握特殊句式、分析语言结构和结合语言环境思考。


本题解析:
小题: “遗”有两种读音, 一种是“wèi”,“赠送”的意思; 另一种是“yí”,如“道不拾遗”,即“丢失的东西”,“不遗余力”,即“保留”。在文中是“失”的意思,现代汉语中“遗失”一词,就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故答案选C。点评: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应从结构、语法和语境方面推断。
小题: A项“以”,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动词,“作为”。B项“其”,前一个是副词,“将要”;后一个是代词,“他”。D项“虽”,都是连词,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后一个是“即使”的意思。C项“而”表因果的连词,因此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四个文言虚词,“以”“其”“而”是《考试大纲》列入的重要虚词,“虽”是《考试大纲》未列入的重要虚词。“以”的用法较为复杂,可作介词、连词、动词,要分辨清楚;“虽”作连词,可表示假设关系和转折关系,表假设关系译为“即使”,表转折关系译为“虽然”。
小题: 本题例句中的“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明”的意思,与之相同的是D项“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的意思,答案选D。点评:形容词的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作使动用法,如C项中“安”(使……安);可作意动用法,如B项中“劣”(认为……劣);可作名词,如A项“坚”“锐”(坚固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可作一般动词,如例句和D项。
小题: B项从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比较全面,故答案选择此项。
点评:本题可运用比较排除法解答。
小题:点评: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掌握特殊句式、分析语言结构和结合语言环境思考。
译文
国君说话,不能不谨慎。高宗是皇帝,登位正赶上居丧,三年不说话。卿大夫恐惧,很为这件事担忧。高宗说:“以我一人治理全国,我恐怕出言不善,因此不说话。”古代天子如此重视言论,所以说话不会失言。
成王和唐叔虞平时闲居,拿一个梧桐叶当做玉珪,交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叔虞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因此向成王请示说:“天子要封虞吗?”成王说:“只是我自己和唐叔虞开玩笑罢了。”周公说:“我听说,天子不说玩笑话。天子说的话,史官要记载,乐工要歌诵,士要颂扬。”于是就封唐叔虞在晋地。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言辞的了,一发言使得成王更重视说话,表明了爱抚弟弟的意思,又辅佐了王室。
楚庄王继王位三年,不喜欢直言进谏而喜欢隐语。成公贾进谏,庄王说:“我禁止进谏,现在你来进谏是什么缘故?”成公贾回答说:“我不敢来进谏,我是和君王说隐语的。”王说:“为什么向我说隐语呢?”回答说:“有只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庄王猜度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动,是用来定自己的志向;它三年不飞,是用来增长翅膀(增强国力);三年不叫,是用来观察治民的法则。这只鸟虽然不飞,飞就要冲天;虽然不叫,叫就要惊人。你出去罢,我知道这个隐语的意思了。”第二天上朝,提拔了五个人,贬退了十个人。群臣非常高兴,楚国的百姓互相庆贺。所以《诗经》上说:“为什么这么久呢?是要行仁义呀;为什么这么长呢?是要建功业呀。”说的就是庄王这样的人吧!成公贾的隐语,比太宰嚭(pǐ)的游说强多了。太宰嚭的游说,夫差听了,导致吴国灭亡;成公贾的隐语,使楚王清醒,楚国因此而称霸天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范)君讳端,字思道,江州德化人也。君聚书万余卷,强力笃学,为人恭逊质俭,能自修饬,门内之治肃如①也。及施于为政,以谨法能持廉名于世,而世之能观其内者亦少也。始为江都,会岁旱,张若谷为扬州,遣吏数人与君皆出视民田,他使还者白岁善,君还独白田实旱。若谷初不是之也,君持旱苗力争,乃卒是君所白。吴遵路、蒋堂为淮南转运使,使君护河役,君往视之,还言河不可为,遂罢君,用他吏护役。而河果不可为。二人者,其初皆怒,已乃感寤。共荐之。而当是时,天下之主财利者,方务于急聚敛;治民者以立声威为贤;交四方之宾客者,又往往向意于卑辞貌、烦飨燕②赠送之礼。以其故能倾士大夫,以干③天下之誉。君乃独推息发教化之意,以简易自守。故为云安主盐利,而议蠲④盐课以数万。为临江,以兴学教人为先,而厨传⑤宾客之奉,十去其七八。四方之往来者,或出语讪君,君不为之动也。其正行直道如此。?
凡君之所既立,可谓有士君子之行非邪?自不遵先王养士用人之法,而士在闾巷之间者,用力于空文;居朝廷者,驰骋于虚名,以哗世取宠。士之能修其内、洁身累行者,非自好之笃,莫能至,而世亦罕能知之也。故君之事予喜为之见于文使后之君子得览焉君于文章尤长于诗有集三卷藏于家。其铭曰:君性温温好退持卑及其临事择义而为一世之弃君独从之一世之慕君独违之。行己有常,在官无疵。曷以知之?视此铭诗。(节选自曾巩《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
【注】①肃如:肃然,恭敬整饬貌。②飨:用酒食款待。燕:通“宴”,宴会,以酒食待客。③干:求。
④蠲:juān,减免。⑤厨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驿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谷初不之也是:认为正确,肯定
B.驰骋于虚名驰骋:追逐,追求
C.以其故能士大夫倾:使倾慕,使钦佩
D.或出语君讪:羞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干天下誉君不为动也
B.二人,其初皆怒而士在闾巷之间
C.谨法能持廉名于世其故能倾士大夫
D.十去七八正行直道如此
小题3:对末段划线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之事 / 予喜为之见于文 / 使后之君子得览焉。
B.君于文/章尤长 / 于诗有集 / 三卷藏于家。
C.君性温温 / 好退持卑 / 及其临事 / 择义而为。
D.一世之弃 / 君独从之 / 一世之慕/ 君独违之。
小题4: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君讳端,字思道,江州德化人也
B.士之能修其内、洁身累行者
C.曷以知之
D.天下之主财利者,方务于急聚敛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端好学,为人恭逊质检,能自修饬,管理家事很严谨,治理政事严谨执法而能保持廉洁之名,然而世上能真正了解他的不多。
B.范端在江都为官时,实事求是向上级报告旱情,认为淮河不能兴劳役治理,上级长官先是不满,后来了解了实情就共同推荐他。
C.当时官吏有的聚敛于民,有的治民立声威,有的千方百计讨好结交宾客,范端坚决反对这些人的做法,博得了天下的称誉。
D.范端任云安官时,提议免除百姓数万钱的盐税,任临江地方官时,重视兴学教人,对用于招待宾客的供给,则减掉了十分之七八。
小题6: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他使还者白岁善,君还独白田实旱。(3分)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C
小题6:(1)别的官吏回来报告年成好,唯独范端回来报告田地实际很旱。(“他使”或“君”,“白”,“岁善”各1分;“君”为“对人的敬称”,这里可译为“范端”或“范先生”均可)
(2)守卫边关的战士一声呐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阿房宫就变成了一片焦土!(“举”与被动句式1分,“可怜”1分,“焦土”活用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讪:诽谤,毁谤。
点评:文言文实词释义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试题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考查其在文中的意思,所以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解答时,可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借助联想类别推断、连文推断等方法和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揣测其含义。
小题2:试题分析:C.“以”均为介词,因为。A.结构助词,的;代词,这,这些。B.助词,表停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D.代词,其中;代词,他。
点评: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要辨别虚词的词性和意思。具体解答时,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尤其是虚词后的词语来判断虚词的词性。如果词性相同,再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辩明它在句中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君于文章 / 尤长于诗 / 有集三卷 / 藏于家。
点评: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小题4:试题分析:例句与A句,均为判断句。B.定语后置。C.宾语前置。D.一般句式。
点评:根据文言文句子成分语序跟我们将文言文翻译后的现代汉语语序是否一致,即可完成倒装句式的判定。现代汉语语法的语序排列,一般情况下,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顺序排列,而枝叶成分中定语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状语在谓语前,补语在谓语后,依此对照,就可以明显的判定出四种倒装句式,即两种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两种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小题5:试题分析:“范端博得了天下称誉”属无中生有。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综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际上不难。
小题6:试题分析:(1)句应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他使,别的官吏;白,禀告,报告;岁善,年成好。(2)句最主要要关注几个句式,一是被动句,函谷举,为被动句,译为函谷关被攻破;二是省略句,要根据句意把它补充上来。另外还要注意“焦土”一词。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变成了一片焦土,烧成了一片焦土。
点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必须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1、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 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2、抓特殊句。特殊句(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句子。
【译文】
范先生名端,字思道,是江州德化人。他聚集万余卷书籍,努力勤奋学习,为人谦逊俭朴,能自己加强品德修养,家中管理很严。等到他把修身齐家的做法推广到治理政事上,因严谨执法能在世上保持廉洁之名,但是世上能察知他的内心的人也很少。他开始治理江都时,正赶上年头大旱,张若谷治理扬州,派几个官吏和他都出去视察民田,别的官吏回来报告年成好,唯独范端回来报告田地实际很旱。张若谷起初不认为范端说的是对的,范端拿着旱苗力争,最终才认为范端报告的是对的。吴遵路、蒋堂做淮南转运使,让范端去监督治理淮河的劳役,范端去视察,回来说淮河不能这样治理,于是不用范端,用别的官吏监督劳役,可是淮河果然不能那样治理。这两个人起初都很生气,不久就有感触而领悟,共同推荐范端。在这个时候,天下主管财利的官,正致力于严急敛取赋税搜刮民财;治理百姓的官把建立个人声名威信作为贤能;结交四方宾客的官,又往往把心思用在言辞容貌卑下、宴飨赠送的繁琐礼仪之上。因为这些缘故,他们能使士大夫钦佩,来求得天下的赞誉。范端却独自推求让人民休养生息进行教化的意图,通过政事简略便易保持自己的操守。所以他在云安做官主管盐利时,提议免除盐税用数万计。他治理临江时,把兴办学校教化人民作为先办之事,而用于驿站招待宾客的供给,十分减去其中七八。四方往来临江的人,有的说话诽谤范端,范端不被这些动摇。他就是如此端正行事坚持正直之道。
凡是范端已经建立的功勋,可以说有君子的行为作风,不是吗?自从不遵照养士用人的办法,居住在闾巷的士人,在不实际的文字上下力气;位居朝廷的士人,在虚名上追逐以此哗众取宠。能够在内心修行、洁身自好约束自己的行为(累,通“缧” léi)的士人,(如果)不是非常自爱,是不能达到的。而世人也很少能理解他们的。所以范端的事迹,我很高兴用文字写下来,使后来的君子们能够读到范端在各类文章中,尤其擅长诗歌,有诗集三卷,藏在家中。我为他写墓志铭:先生性情谦和,为人谦让卑恭。等到他处事,便选择正义(之事)去做全世界的人放弃的,唯独先生去做;全世界的人都向往的,唯独先生违背。先生立身行事有纲常;在职为官没有过失。从哪里了解这些呢?读这首铭诗吧。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吏民 ?②不然,何以至此 ?
B.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②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
C.①杀人如不能 ?②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
D.①乃令张良留 ?②张良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