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九)
2019-03-16 00:48:5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小题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10分)
落 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落 花
【宋】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①。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②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半面妆:《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②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时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小题1:两首《落花》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5 分)
小题2:咏物诗讲究人物交融,两首诗的颔联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请加以赏析。(5 分)



3、阅读题  阅读元代王冕《白梅》的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小题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5分)
【小题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小题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 ①著:附着。这里是吹拂的意思。②早是:已是。
小题1:诗中一、二两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4分)
答: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