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6 00:53:07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与例句加线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四诗品①小序 清?杨廷芝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 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 ,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 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 【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 小题1: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日纤——诗的品格若是以“纤 ”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 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 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 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
| 小题2: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 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C(无“不受前人束缚”之意,此处超诣是超然洒脱之意)? 小题2:D(A.合乎“自然”,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B.合乎“清奇”之美,人烟灭绝,江寒雪白,反映了清奇高士的心灵世界。C.诗意冲和淡远,优游不迫。D.应对应“含蓄”,诗中未有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既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之意,亦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不可以没有品位(品格),没有品位不能成为诗,这是《诗品》写作的原因。 我通篇阅读其论,默默领会深深思考,私下认为,因包含万物又超乎一切言象之外,所以把“雄浑”列在首位。那些不可以依循其形而寻的冲和淡宕就是所谓的“冲淡”。也有可以从色彩和形貌可见韵味的,那就是“纤穠”,(但是如果)不深沉稳健,不高格脱俗,那么即使有冲淡纤穠之意味,还不是佳作。诗意典雅,又洁净精纯,充实强健不盖过诗之内容,光彩夺目不盖过诗之形式,这无不是要归于“自然”。含蓄不露语意不尽,(是因为)包含古今;豪迈放纵,意气无边,(是因为)胸怀天地。这样的品格真是美妙啊,品格美妙这就是诗中极品。 品位来自性情,精妙来源于精神气质,缜密则是又有真迹可寻又有理可微会,疏野则是既任性松弛又率无拘束,清高奇绝又不至于诗意凝结,百折千回幽深不容直遂,总之没有不是表达真情和揭示实理的。处于天下之变革之时,诗意则有悲痛感慨之品,正遇世间深奥之妙,则可以用具象声形来捕捉神妙。超然放纵不同寻常,是为超诣,飘逸则是情思飘扬,凌云神怡。旷达是心胸宽广,淡看欢歌忧愁;所有最美的意境韵味都能达到,因而又最终以“流动”结束。品位到这样真是妙极之至,神化之至。 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品位之高下得以确定,品位之先后可以全面,因此有品味则可以确定诗的品格,在诗中也可以明白其志趣。诗歌不能没有品格就像这样!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竹子像贤,为什么昵?竹根深固,根本深固用来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性正直。身性正直用来安身立命,君子看到它的本性,就会想到中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竹节坚贞,竿节坚贞用来树立志向,君子看到它的竿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如一的人。像这样,所以君子大多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唐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吏部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从前关相国私宅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枝叶凋敝,没有生气。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就说:“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此,从那时起,做筐篓的来砍,做扫帚的来砍,砍剩的竹子,高的不到八尺,数量不到百竿。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在竹丛中,长得茂密,有的不再是竹子的原本样子了。”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由长者的手种植,却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于是铲除那些茂密的草木,搬运那些粪土。松好竹间的泥土,堆起竹下的培土,不到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了清阴,风来有了清声,竹子似乎有所依,也有所喜,好像有情.对它的际遇有所感激。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唉!竹子只是植物,对于人会怎么样呢?凭着它与贤者有相像的地方,如果人们怜惜它,栽培它,(它都会如此,)更何况(对待)那些真正的贤者呢?这样那么,竹子比草木,就像贤者比众人了。唉!竹子不能自己区别(于其它草木),只有人才能加以区别;贤者不能自己区别(于众人),只有选用贤能的人才能加以区别。因此我写下《养竹记》,书写在亭壁上,来留给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想让当今选用人才的人听到罢了。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小题4: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4分)
(1)表现在:
?(2)目的是: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3分)
译文:
?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4分)
译文:
? (3)见贱俗人之口,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本固、性直、心空、节贞。(1分)(2)托物寄意,希望当朝用人者能发现贤才的独特美质,进而选拔重用。(3分)
小题5:(1)君子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一致的人。(节、砥砺、夷险)(2)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明日、履、隅、于斯)(3)(竹子)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见贱、若是、犹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 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②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
注释:①零甃(zhòu)断甓 (pì):残墙碎砖。②冶华:美丽繁华 ③鼯狖(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曰过:路过。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贽:见面礼,礼物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和:写和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5分)
(2)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⑴我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 。?
(省略主语“我”1分 求,欢 各1分 定语后置1分句意1分)
(2)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
(“病”“善”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过;拜访]
小题1:[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
小题1: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