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A.①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B.①阿 ![]()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①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
(1)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女仆(婢女)接过袋子倒出(诗稿) 。(3分)
(2)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大约能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长吉最终死了。(4分)
(3)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完备,全面
小题2:A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介词,替。B前一个“且”是连词,又,而且;后一个“且”是连词,况且。C两个“之”都是代词,这些。D前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小题3:②介绍李贺交游的情况,⑥说明李贺的寿命及曾任官职;①③④⑤分别从形象、行为、创作、传说等方面说明李贺的“奇异”之处。
小题4:不是由女仆补充完整,而是由李贺自己补充整理。
小题5: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所以能流传于世。长吉嫁到到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心吟诗,并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扬敬之、权璩、崔植等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头驴,背着破旧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女仆(婢女)接过袋子倒出(诗稿),见所写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点上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的女仆拿出诗稿, 研墨拿纸将诗稿补成完整,投入其他袋子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扬敬之等随时来从袋子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的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大约能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幽深而高远,上面真的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天帝的尊严,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为什么单单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登绍兴元年进士第,为广州南海县主簿,摄尉。盗发,州檄巡、尉同捕,巡检获盗十余人,归其劳于颙,颙曰:“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帅曾开大喜之。
知信州贵溪县,时诏行经界,郡议以上中下三等定田税,颙请分为九等,守从之,令信之六邑以贵溪为式。知绍兴府上虞县。凡徭役,令民自推货力甲乙,不以付吏,民欣然皆以实应。催租各书其数与民,约使自持户租至庭,亲视其入,咸便之。帅曹泳令今岁夏租先期送什之八,颙请少纾其期,泳怒。及麦大熟,民输租反为诸邑最,泳大喜,许荐于朝,颙固辞。知处州,青田令陈光献羡余百万,颙以所献充所赋。汤思退之兄居处州,家奴屠酤犯禁,一绳以法,思退不悦。属常州逋缗钱四十万,守坐免,移颙知常州。
金犯边,高宗视师建康,道毗陵,颙赐对舟次,因言:“恢复莫先于将相,故相张浚久谪无恙,是天留以相陛下也。”颙初至郡,无旬月储,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或劝献羡,颙曰:“名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赏,心实耻之。”
御史林安宅请两淮行铁钱,颙力言不可,安宅不能平,既入枢府,乃上章攻颙云:“颙之子受宣州富人周良臣钱百万,得监镇江大军仓。”御史王伯庠亦论之。颙乞下吏辩明,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狱奏,上以安宅、伯庠风闻失实,并免所居官,仍贬安宅筠州,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曰:“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颙为人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友人高登尝上书讥切时相,名捕甚急。颙与同邸,擿令逸去,登曰:“不为君累乎?”颙曰:“以获罪,固所愿也。”即为具舟,舟移乃去。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节选自《宋史?叶颙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信之六邑以贵溪为式——式:形式
B.属常州逋缗钱四十万——逋:拖欠
C.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夺:改变
D.不为君累乎——累:连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叶颙为人清正耿介的一组是(? )
①亲视其入,咸便之
②许荐于朝,颙固辞
③家奴屠酤犯禁,一绳以法
④颙力言不可
⑤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⑥以获罪,固所愿也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县发生盗贼事件,知州命令巡检、县尉一同追捕盗贼,巡检抓获盗贼十多人,欲归功于叶颙,叶颙拒绝接受,可见他诚实、正直,不贪恋功名。
B.汤思退哥哥的家奴屠宰和酿酒违反禁令,叶颙秉公而断,因此得罪了汤思退,恰巧常州知府因罪罢免,汤思退便借机将叶颙调任常州。
C.叶颙极力反对御史林安宅欲在两淮流通铁钱的请求,林安宅就上书攻击说叶颙之子受贿。皇上让朝廷上下官员赴临安府核查,结果发现毫无迹象。
D.叶颙为人坚毅,处事果断。他的朋友高登曾上书指责掌权的宰相,朝廷指名追捕得非常紧急,叶颙不怕得罪权臣,亲自掩护其离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恢复莫先于将相,故相张浚久谪无恙,是天留以相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C
4.(1)掠夺美名、欺骗君上、侥幸得赏,三者都是罪过,我不忍心这样做。
(2)收复失地没有比(选择)将相更首要的,原宰相张浚长期贬谪而身体依然健康,这是上天留着他来辅佐陛下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说明你对孔子阐述的富贵与仁德关系的看法,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不仅如此,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必须坚守仁德,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者,仁也,人一旦失去了仁德,也就不成为人了。孔子的这种观点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
A.苛政猛于虎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舜发于畎亩之中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非能水也
D.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B.外连衡而斗诸侯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小题4:下列对选文第四段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使用“博喻”的手法,由感性到理性阐明事理,使人心悦诚服。
B.文段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针对学习方法,作者指出要善于积累,而贵在坚持、专心一致是就学习态度而言的。
C.用蚯蚓的“用心一”与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最后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例句和D项中的“于”是介词,“从”的意思;A项中的“于”为“比”;B项中的“于”为介词,表示引进的动作或行为对象;C项中的“于”为“比”的意思。
小题1: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輮”通“煣”。
小题1:例句和D项均为名词做动词;A项中“齐”为形容词意动用法;B项中“斗”为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中“日”为名词作状语。
小题1:C项中蚯蚓和螃蟹的对比,是说明学习要专一,而不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